8月28日清晨,一条新闻同时在中日媒体刷屏: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确认出席北京9·3阅兵。消息一出,日本社交网站的“热搜”词条瞬间被“鸠山谢罪”四个字攻占;
我国网友则把“鸠山是唯一敢正视历史的日本首相”这句话顶上了热搜。
一位卸任领导人,为何能让两国舆论同时炸锅?
一、鸠山是谁?为什么是他?
很多人可能对鸠山由纪夫的名字很陌生。
先说一段历史:1995年,时任首相的村山富市首次以官方口吻承认“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的百姓带来巨大损害”;
鸠山由纪夫,正是村山之后,唯一在任期内公开继承“村山精神”的日本首相。
- 2009年,鸠山在首相官邸对来访的我国负责人鞠躬致歉说:“对于日本曾给我国带来的深重灾难,我深感痛心。”
- 任内,他明说“不会去参拜精国神社”,被右翼骂成“卖国贼”;
- 卸任后,他仍每年赴南京、哈尔滨等地向遇难者献花,甚至在韩国首尔下跪道歉,引发日本国内围攻。
北京此次把邀请函递给他,既是对个人历史态度的认可,也精准戳中了日本右翼最敏感的神经。
二、东京的“阻挠战”与北京的“点穴手”
早在7月,日本外务省就被曝出向欧美、东南亚多国“递条子”,以“过度聚焦历史、反对日色彩浓”为由,劝说领导人缺席;
8月25日,他们的保守派议员更是直接放话:“任何现任或前任首相前往观礼,等同第二次‘波茨坦宣言’式的国耻。”
然而,鸠山依旧来了。北京给出的官方排序中,他虽不在26位主要贵宾位置之列,却被单独列入“特别嘉宾”区;
我国的用意十分明显:既不给日本政府难堪,又把“历史正确派”请进C位。这一招被外媒称为“温柔的点穴”——让历史说话,让右翼跳脚。
三、鸠山现身,到底有几层含义?
1. 对日:一次“史观内战”的公开化
鸠山登机前在机场被记者围堵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去正视,就永远无法和解。”
把是否承认侵略的历史之争,再次拉回日本国内舆论场。
自民党选举刚惨败,石破茂内阁焦头烂额,右翼却不得不分神“批判鸠山”,历史议题与政权保卫战叠加在一起,东京的算计瞬间复杂化。
2. 对中:把“村山精神”重新锚定
村山富市已经101了,往后能够长途跋涉的机会越来越少;
鸠山作为“精神继承人”到场,等于把1995年的官方道歉文本在80周年节点再次激活。
我国既展示了胸怀,也留下伏笔:今后任何日本政府若想翻案,先得面对自家人在我国现场留下的影像记录。
3. 对美:一次静悄悄的“话语拔河”
华盛顿近期高调纪念“对日作战胜利”,却有意无意把太平洋战争描述为“美军独力终结”。
鸠山出现在北京,让亚洲叙事多了一个注脚:中国战场拖住日本陆军主力,同样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关键一环。
在中美软实力竞争的大背景下,一张合影、一段影像,就是话语权的此消彼长。
四、在现场,他能看到什么?
根据凤凰卫视前方记者透露的流程,鸠山将与其他外国前政要一起,于9月3日上午登上城楼西侧观礼台。
在他眼前通过的,将是首次公开亮相的某型六代机编队和无人作战模块。20年前,他任议员时曾登上自卫队侦察机;20年后,他将在北京看见亚洲最先进的空中力量呼啸而过。
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对撞,或许正是北京想让他、也让世界看见的答案:正视历史者,才能共享和平红利;否认历史者,只能在焦虑和对抗中目送别人起飞。
五、为什么我们要为一位日本前首相鼓掌?
网上有人质疑:“一个卸任首相,能改变日本吗?”
确实,鸠山由纪夫并不能代表今天的日本政府,但是他代表了一种可能——在日本,仍有人愿意顶着“卖国贼”的帽子,为历史真相奔走。
掌声不是送给他个人,而是送给“良知”本身:它提醒我们,仇恨从来不是目的,让加害者承认错误、防止悲剧重演才是最重要的。
当一位白发老人在异国土地上为祖辈的罪行低头,他其实在替所有日本人赢得尊严——因为承认错误,才是强大的开始。
9月3日的北京,天空将飞过最先进的战鹰;
地面,一位日本前首相会起立鼓掌。
历史没有如果,但这一刻,我们看见了另一种未来:当记忆被尊重,当道歉被珍视,东亚的天空才能真正放晴。
——本文素材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无不良引导。
大家对这次日本前首相出席九三阅兵怎么看?
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在评论区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