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介雇人扮买家砍价危害极大,雇人看房压价,中介头子吃人不吐骨头了

媒体:中介雇人扮买家砍价危害极大

作为一个地产博主,大嘴想问问大家:

每次楼市一有什么新政策出来,哪个群体最积极、反应最大?

答案估计你们都猜到了——就是中介!

楼市火的那几年,带头喊“房价永远涨”的是中介;现在楼市冷了,天天说房价还得跌的,还是这帮中介。

昨天,微博上有个话题火了:# 。

红星新闻的记者去暗访了一圈,发现中介头子链家为了赶紧把房子卖出去,选择雇人假扮买家,俩人唱“双簧”给房东施压,玩的就是压价套路。

这两年随着楼市下行,不少干地产的都转行了,中介行业也走了不少人。留下来的呢,天天被公司考核压得喘不过气。有个链家的人说:

公司要求每天必须带15组客户看房,不找人演戏根本完成不了。

结果这种变态考核,就搞出来一条灰色产业链:专门雇“演员”冒充买家,批量看房、虚假压价。

这些“演员”看一次房能拿200块,任务不是真买房,而是配合中介挑毛病——缺点不能说太多,不然房东会起疑,但要恰到好处地压价。

中介就靠这种假带看,一次次给房东洗脑,说市场多冷、价格多高,慢慢把房东心态搞崩。

红星新闻里举了两个例子:

案例一:一套挂牌339万的房子,中介让“演员”直接砍到280万,差价快60万。房东气得当场发火,摔门就走。

案例二:挂牌538万的房子,中介咬死让“演员”只出470万。来回拉扯之后,房东眼泪都快出来了,最后主动降到510万。

那中介为啥要这么搞?

有中介坦白说,这是为了摸清买卖双方的心理底价。

一个叫“秒卖房”的工作人员说:“如果让真买家直接和房东谈,万一谈崩了,人家可能就不考虑这房子了。我们先让演员去试,看看两边价格差多少,心里就有数了。”

记者配合演完一场后,中介给了200块报酬,还透露他们老板靠这种压价套路,每个月都能赚不少,月入超过50万。

“一个月收50套房子,赚50万肯定没问题。”

链家是2001年左晖创立的,到2017年已经是全国最大的中介连锁。

2018年,左晖把链家整合成了贝壳,搞出了“平台 直营 加盟”的模式,平台是贝壳,直营门店有链家,加盟的有德佑、乐家、住商等。

这种线上 线下的模式,基本垄断了房产交易市场,不管是二手房还是新房。

贝壳的财报显示,他们代理的新房成交额其实不到二手房的一半,但收的佣金却比二手房还高。

有开发商营销总透露,现在在卖的新房里,超过八成都是和贝壳分销合作的,很多还是独家。

房子卖不动,开发商只能靠分销渠道,而贝壳凭借平台优势几乎独揽了这个市场。一方面,贝壳带客能力确实强。

不夸张地说,只要佣金给够,再难卖的盘,贝壳也能让售楼处挤满人。

但另一方面,贝壳也成了房产链条里最赚钱的一环。一般渠道佣金就1~2个点,但贝壳至少2个点起步,3~5个点是常态,难卖的盘甚至抽10个点以上。

也就是说,开发商卖一套100万的房子,可能得给贝壳10万渠道费。

要知道现在很多开发商利润也就几个点,有些为了回本甚至亏本卖房,可贝壳的佣金一分不能少!

新房卖不掉,开发商就得死,而贝壳捏着渠道,就等于捏着开发商的命脉。本来是合作共赢的事,但在贝壳面前,开发商被逼得卑微到土里。

搞专场、签独家……各种套路下来,开发商利润被压得干干净净。结果就是,这几年很多楼盘交付标准大幅缩水。

以前开发商靠品牌和品质卖房,现在品牌没用,高佣金才能带来客户。预算就那么多,钱都给了平台,哪还有钱好好盖房子?最后交付时全是问题。

但在贝壳的逻辑里,房子减配、延期、烂尾都和它没关系——它只是中介,风险都是开发商的。

所以这轮游戏里,开发商输了,买房人输了,只有贝壳赢了。

二手房方面,贝壳占了全国一半的交易量,2024年总交易额3.34万亿。

市场冷了,越来越多人想卖房套现,贝壳手握房源和客户流量,中介费收两边,买家卖家一起薅。

一线城市一套房几百上千万,贝壳一单双边收个几十万中介费,轻轻松松。市场好时薅买家,市场差时薅卖家。

这还不够,贝壳又搞出一个“好赞好房”的服务,收房价的1%,美其名曰给你多推流量,早点卖掉。不签约?那就很难有人看房。

现在房子难卖,中介就更要想办法促成交易,一边压卖家价,一边抬买家价,只有成交他们才有钱赚。

一笔交易下来,卖家出两笔钱(中介费 流量费),买家出一笔,贝壳赚三笔。

有部电影里那句台词说得好: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在房地产市场上,掌握“流量霸权”,确实也可以为所欲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