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电影731:沉重题材不应商业化,《731》让我失望:历史的伤口不应被商业化演绎

今天和孩子一起看了电影《731》。

媒体评电影731:沉重题材不应商业化

731是一个极其沉重的历史事件,我觉得本身就难以拍摄成大众影像。我刻意没看花絮或影评,以“看直播”的心态去体验导演的叙事设计。

剧情观感

开头的画面阴森压抑,但当到通过净化水罐喝尿,以及王永章偷了净化水罐,然后滑稽一段后,突然出现了近似“搞笑”的氛围。我并不觉得那是黑色幽默,反而显得有些生硬、廉价。

更让人错愕的是,影片里受害者被押进731集中营,环境竟然“一尘不染”:四人间、白瓷砖、带凉席的床位,伙食还有饺子、馒头、苹果和鸡蛋。那个年代,恐怕连日本军官都未必能吃到这样的待遇。

相比之下,很长时间内国内许多学校的学生宿舍条件都不如影片里的“牢房”。

这是导演的美化?还是为了表达所谓的“日本谎言”呢?不知道,无论导演怎么想,这些设定,让残酷历史在银幕上变得不真实。

快剧中了囚犯们还保持着干净整洁的样子,让人怀疑导演是否想表现“大东亚共荣”比国民党反动派还要“人道”?这种设定不仅荒诞,更有可能误导观众。

人物塑造

日军在731的暴行是毫无人性的,但电影却为几个日本角色加入一些“亲情片段”。尤其是那位日本女军官,美艳的设定本就让我怀疑是为了猎奇。而她和一名受难女性的“共眠”桥段,更显突兀。是被歌声“催眠”了吗?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我女儿看后,就一直问这个设定,想表达啥。她自己查了,说哪个女军官是中国人。我我没有查,但无论怎样,我自己解释不了。

老鼠意象

影片开篇的鼠潮,象征着731罪恶像鼠疫般扩散,这一隐喻本可成立。但后续杜存山竟然在牢房里私养一只黑鼠,黑鼠还温顺通人性,还能传递信息,更显得荒诞离奇。

对比真实历史

看看《红岩》里对渣滓洞、白公馆牢房的描写:

• “十几个人挤在不足十平米的牢房,睡在稻草上,夏天蚊虫成灾,冬天没有被褥。”

• “食物是掺着沙子的霉米饭,盐水煮的烂菜叶,喝的是浑浊井水。”

• “白天皮靴声、呵斥声不断,夜里惨叫与电刑声穿透墙壁。”

相比之下,影片中的“干净牢房 丰盛伙食”简直成了一种荒谬的错位。

总体感受

731这三个数字,本身就是苦难的符号,本应以严肃、克制的方式去呈现历史。但影片却被套上了商业化的“英雄带领大逃杀”的外壳,策划与逃亡的细节又流于粗糙。

媒体评电影731:沉重题材不应商业化

导演甚至插入“搞笑元素”,使沉重的历史显得轻浮。

我并不是影评人,只是一个普通观众的感受。但既然电影基于真实的历史,就必须尊重历史,也尊重中国人的情感。民族的伤痕,不应成为商业化叙事的噱头;那段苦难,更不容被轻率戏弄。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