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第 10 篇
作者 | 后继
微信 | apylee127
往期内容:
你知道为什么国家提倡双休吗?你曾感受过单休制度下那种被过量劳动稀释的"休息"吗?你体验过那种身体被制度支配、内心却在疯狂质疑的撕裂感吗?
周日早上,我在北京13号线地铁上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发到朋友圈,文案是"单休和双休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的痛谁懂啊,家人们。头天晚上刚出门拜师学了台球,回到家已经晚上9点了。一觉醒来,拖着疲惫的身躯和一群和我一样的工薪阶层蜂拥而入地铁车厢。胳膊贴着脑袋,屁股挤着包。每个人的眼睛都是暗淡的,每个人的神情都是痛苦的。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无力感,似乎还惦记着昨天吃过的川味火锅,看过的最新上映电影,体验过的环球影城变形金刚主题过山车。结果今天就要回到那个狭窄昏暗清静幽闭的工位,开启新一轮的工作循环。这样的心理落差谁能承受得了?请问哪位神人能够接受这样大起大落的状态?
我有几位在拼多多工作的朋友,他们的薪资确实令人羡慕,最低的年薪也超过50万。但代价是什么?他们将青春、时间、思考价值和全部精力,无条件奉献给了压榨他们的公司。而他们却无能为力,真的令人心痛。
朋友们,如果让你在单休 双倍加班费和普通双休之间选择,你会怎么抉择?是选择更高的薪酬,还是更多自由的时间?金钱对你而言重要,还是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重要?
对我而言,自由时间远比金钱重要。因为我看重的是自由时间带来的成长价值——我可以学习更多赚钱方式,而不是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和精力换取收入。当然,我也不会将自由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消遣上。
让我们算一笔账:双休比单休每周多出一天自由时间,一年下来就是52天——相当于额外获得近两个月的假期!这些自由时间带来的提升效益是惊人的:也许你能开发一个落地产品,写出50篇文章并打造几个爆款,收获上千名粉丝。这就是时间和成长的复利效应。
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单休意味着你只能用仅剩的一天去恢复之前6天积累的疲惫。即使用最高效的方式恢复,也要花上半天,剩下的半天才是你真正宝贵的娱乐时间。你会格外珍惜这段时间,但过度珍惜反而让心理逐渐扭曲,产生"永远在赶时间"的焦虑感——这就是单休族常说的"周日焦虑"。这种焦虑会影响你工作6天的效率,导致产出低下,甚至影响与同事上级的关系质量,因为你根本没有精力管理自己的社交状态。
不仅如此,维护亲密关系——无论是伴侣还是父母——都需要投入时间保持融洽。当他们无法理解你的单休压力时,你会感受到加倍的负担,这就是单休族的"社交赤字"。社交赤字不只是时间上的缺失,更是一种关系的断裂和归属感的流失,对单休族而言,这或许比身体疲劳更难以弥补的精神亏损。
当粉丝咨询我是选择40万年薪 单休还是30万年薪 双休时,我毫不犹豫地推荐后者。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社交关系,是比短期高薪更重要的人生资产,它们直接关系到我们一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工作薪资低可以通过副业弥补,也可以寻找更好的机会,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这种局限性思维,往往是拖垮身心健康的导火索。
如果你已经身处单休环境,该怎样保持能量,避免被工作吞噬,最终陷入心理疾病的泥潭?
我认为一定要学会"战略性摸鱼",在工作中创造释放压力的空间。单休已经很苦了,你一年要比别人少休息两个月,适当放下过度责任感,健康比工作更重要。能出去走走就尽量走动,上个厕所、喝杯水、泡杯茶、吃个水果、欣赏下窗外风景,这些都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抽空思考人生的意义,而不是陷入情绪的漩涡。如果感觉心理出现问题,要及时就医或考虑换工作,甚至转向自由职业。
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我们在工作中抽一点时间,一定能找到摸鱼的空间。记住,即使是最紧张的工作期,也总有喘息的机会。项目紧张时咬牙坚持,但一定要把握住窗口期好好放松。
在这个将时间量化为生产力的时代,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时间首先属于活着的人,而非生产的机器。当我们讨论单休与双休的差异,本质上是在讨论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主权有多少?那额外的24小时,不仅仅是休息的时间,更是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和自主权的体现。
也许,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否适应单休制度,而是这种制度是否尊重了人的基本需求和尊严。在追求效率和产出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当珍视那些构成生活本质的东西——思考、关系、成长和内心的平静?
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为生活而工作,还是为工作而活?那个被工作占据的周六,到底换来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答案或许各不相同,但提问本身,已经是夺回时间主权的第一步。
— END —
*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