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送孩子上大学是件光荣的事. 高兴都来不及呢. 哪能想到. 会哭成那样.
上周刷到一个视频 把我看破防了. 吉林通化一家人送女儿上大学. 出发前全家约好 谁都不许哭. 结果呢?车刚开出校门 弟弟就在后座崩溃了. "我要抱抱姐姐!我要抱抱姐姐!"那声音.. 真的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撕心裂肺.
爸爸低头抹眼泪 肩膀一抖一抖的. 妈妈掏出手机录像 自己也哽咽了. 说好的不哭呢?谁都没忍住.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当年送大宝去外地读书. 那时候我还挺"聪明"的 觉得孩子长大了应该独立. 哭什么哭 又不是见不到了. 现在视频通话多方便.可当时的我哪里懂. 分离这件事 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那个小弟弟的哭声为什么这么让人心疼?因为他哭出了一种最纯真的不舍. 姐姐从小带他 吃饭教他 写作业陪他. 突然有一天 姐姐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三百公里 坐车五个小时. 对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 这就是天涯海角.
我想起小时候和姐姐的感情. 她比我大三岁 我走到哪跟到哪. 有时候她嫌我烦 我就远远地看着她. 只要能看到就安心了. 后来她出嫁了 我哭了整整一个星期. 妈妈说我那几天连饭都不好好吃.原来这种不舍是会传承的.
网友们的评论更是戳中了要害. "不敢想象姐姐结婚那天弟弟得什么样". 还有人说"爸爸的眼泪最重". 真的是这样. 爸爸们平时不怎么表达情感 但在这种时刻 他们的眼泪比谁都真实.
我记得一个心理学家说过.孩子长大离开家 对父母来说不只是空巢 而是一种身份的转换.从全职的照顾者 突然变成了远程的关怀者. 这种转换 没有谁能轻松适应.
那个妈妈把女儿的床铺收拾得干干净净. 弟弟非要把姐姐的枕头搬到自己房间. 说闻到洗衣粉的味道就像姐姐在身边. 多懂事的孩子啊. 可越懂事越让人心疼.
我们总是教孩子要坚强 要独立. 但忘了告诉自己 思念是被允许的.
现在这个弟弟每天睡前都要和姐姐视频十分钟. 家里的电视白天也开着 他说这样姐姐在宿舍看直播的时候 两个人就能看着同一台电视了. 听起来有点傻 可这不正是爱的模样吗?
说实话 看完这个视频我给大宝打了个电话. 以前我总催他学习 催他早睡 催他这个催他那个. 这次我什么都没说 就问他想不想家. 他沉默了一会说"想". 我说"妈妈也想你".后来才明白 承认思念需要勇气.
很多妈妈都觉得孩子上大学了应该高兴. 确实应该高兴. 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允许自己难过一下. 允许自己哭一场. 这不是矫情 这是人之常情.
十八年的朝夕相处 突然变成了偶尔的视频通话. 床头不再有孩子的书包 餐桌上少了一副碗筷. 这些改变 每一个都需要时间去适应.
那个通化的妈妈录下了这段视频. 我觉得特别好.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真实情感 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深深爱着的.这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想想 当年送大宝的时候如果我也哭了 会不会更好一些?至少不会让他觉得妈妈那么冷漠..真正的放手 不是假装不在乎 而是在深深的不舍中学会祝福.
所以啊 送孩子上大学的妈妈们. 如果你们想哭 就哭吧. 这眼泪里有十八年的爱与陪伴 有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与期待. 这样的眼泪 值得被理解 值得被尊重.
孩子们也会懂的. 就像那个在宿舍里和家人一起看电视的姐姐. 她一定能感受到这份跨越三百公里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