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超越贵州茅台,市值突破6600亿,三年涨幅超22倍的寒武纪,正迎来其高光时刻。
2025年8月27日,A股市场迎来历史性一幕:寒武纪股价盘中冲高至1464.98元/股,一度超越长期占据“股王”之位的贵州茅台。尽管这个位置只维持了几分钟,却足以让市场为之震动。
次日,寒武纪股价大幅收涨15.73%,报收1587.91元/股,收盘价首次位列A股榜首。本月寒武纪涨幅超过100%,2023年至今累计涨幅已超2800%。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AI芯片企业,从其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8年组建的10人学术团队算起,不过十七年时间。从连年亏损到单季度盈利,再到股价超越茅台,寒武纪的崛起背后,是中国AI芯片国产化替代的汹涌浪潮。
01股价狂飙,寒武纪成为A股“新股王”
八年磨一剑,寒武纪在2025年夏天迎来高光时刻。8月27日至28日,寒武纪股价连续创新高,最终登顶A股。 截至8月28日收盘,寒武纪总市值达6643亿元,创下科创板公司市值新高。
这一轮暴涨并非空穴来风。寒武纪8月26日晚间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激增4347.82%;归母净利润达10.3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而去年同期为净亏损5.3亿元。
高盛随后发布研报,将寒武纪目标股价上调至每股1835元。 按此计算,寒武纪总市值将接近7700亿元。
寒武纪的登顶引发了市场对“新老股王”对比的热议。以市值计算,寒武纪与贵州茅台还有很大差距——截至8月27日收盘,寒武纪市值为5740亿元,贵州茅台的市值为1.82万亿元,相当于3个寒武纪。
但寒武纪的崛起代表了市场对科技企业的高度认可。此前,A股“股王”长期被消费品企业占据,寒武纪的突围标志着科技投资新时代的到来。
资本市场对寒武纪的热捧并非一朝一夕。2023年寒武纪股价涨幅为147.36%,2024年涨幅为387.55%,今年截至目前的涨幅达到108.53%。 与2020年刚上市时的发行价相比,寒武纪的股价已经是当时的20倍。
02业绩扭亏,经营现金流大幅改善
寒武纪的业绩拐点出现在2024年四季度,当季公司首次实现季度盈利,归母净利润为2.72亿元。2025年一季度,这一势头得以延续,归母净利润达3.55亿元。
从半年报数据看,寒武纪第二季度的归母净利润达到6.8亿元,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9.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31亿元大幅改善。
对于业绩大幅增长,寒武纪在财报中表示,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核心优势,持续深化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寒武纪的利润来源主要为主营业务收入,而且扣非后的净利润与归属净利润相差不大,这意味着公司利润并非由非经常性损益所致,业绩健康度较高。
寒武纪的扭亏为盈也使其成为成长股预期落地的典型代表。 此前公司较高的研发投入造成了连续亏损,但也为未来业绩提供了增长可能。2025年成为公司业绩的转折点。
03崛起背景,国产替代的必然选择
寒武纪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内芯片行业的热度上涨。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春生指出,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自美国对华发起贸易战以来,中国在芯片领域长期面临技术制约,目前正积极推进国产化。中国AI芯片正处于“政策 需求”双轮驱动的爆发期。
美国芯片禁令的持续收紧,使英伟达等外国芯片公司对华出口不断受到限制,国产芯片替代浪潮加速。 寒武纪作为国产芯片的代表之一,自然受益于此。
伯恩斯坦发布的《2025中国芯片行业大报告》显示,国产AI芯片销售额从去年的60亿美元增长至160亿美元,市场份额从29%提升至42%,增速达到112%,几乎是国外芯片的3倍。
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中国AI服务器市场外购英伟达、AMD等芯片的比例将从2024年的63%左右下降至2025年的42%左右,而中国芯片供应商在本土AI芯片政策支持下,预期2025年占比将提升至40%,几乎与外购芯片比例平分秋色。
深层次看,寒武纪的崛起反映了中国AI算力需求的井喷。2025年春节期间,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凭借“低成本、高性能”获得广泛关注。 上周,杭州深度求索公司发布了DeepSeek-V3.1版,该版本采用UE8M0 FP8的参数精度格式。
深度求索公司在推文下的置顶留言中表示,UE8M0 FP8是“针对即将发布的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激发对国产AI芯片新一轮发展的预期。
04发展历程,从学术团队到行业巨头
寒武纪的成长史是一部中国AI芯片的进化史。公司成立于2016年,但其前身可追溯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AI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
作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在上市后经历了较长的亏损期,直至2024年四季度才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此前,公司大多将亏损归因于高额的研发投入,其全年研发投入常为同期营收的1至2倍,符合AI芯片行业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
寒武纪的主要产品线分为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2024年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收入高达11.66亿元,占全年总营收的99.3%,同比增长1187.78%。
这表明其云端智能芯片加速卡已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寒武纪始终将研发摆在突出位置。2024年寒武纪研发投入达10.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1.30%。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研发团队规模达79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77.95%,其中80.18%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在专利积累方面,寒武纪已累计申请专利2774项,累计已获授权专利1599项,包括1526项发明专利,同时拥有65项软件著作权及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05现实挑战,繁荣背后的隐忧
在寒武纪股价高歌猛进的同时,风险也在积累。寒武纪自身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称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
多个迹象表明,寒武纪的局部经营风险与估值泡沫已逐渐显现。
首先是高库存压力。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存货余额达到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64%,占总资产比例超过三成。 其中委托加工物资高达15.31亿元,表明公司采取了“堆库存,锁产能”的策略。
其次是客户集中度风险。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5.31%的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高度依赖少数客户。 而且公司对部分应收账款已计提了高达50.71%的坏账准备,反映出“出货容易、回款难”的问题。
第三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寒武纪采用Fabless模式,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且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EDA设计工具和先进工艺资源可能受到卡控。
估值方面,寒武纪当前动态市盈率高达595.33倍,远高于英伟达的57.72倍和中芯国际的209.44倍。 市净率也处于约84倍的高水平。
基金持仓数据亦透露出机构态度的分化:2025年二季度虽有269家基金增持,但119家基金选择减持,且基金持股总数较2024年二季度末大幅下降,创近两年低点。
06软件生态,与英伟达的差距所在
尽管寒武纪在硬件性能上追赶迅速,但与英伟达的CUDA生态相比,国产AI芯片的软件生态建设仍然存在显著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指出,“国产智能算力的软件生态是当前制约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优秀的系统软件能充分释放硬件潜力,而生态不完善则让底层算力‘有劲使不出’”。
国产算力硬件进展显著,但软件与上下游技术未能同步提升,制约了大模型在不同芯片间的灵活迁移。
寒武纪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公司在财报中表示,将针对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应用场景进行持续优化,完善基础系统软件平台功能,提升软件平台的易用性和稳定性,全面提升产品在训练和推理场景中的竞争优势。
为进一步强化在大模型算力领域的竞争力,寒武纪正推进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拟募集资金不超过39.85亿元,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软件平台项目拟投资16亿元,目标是进一步提升软件生态开放性与易用性。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今年6月谈及中国芯片产业时表示,“芯片问题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软件是卡不住脖子的”。 这一表态为国产芯片的软件生态建设注入了信心。
07国产阵营,集体崛起的生态力量
寒武纪的崛起不是孤例,而是国产GPU阵营集体突围的缩影。 在2025年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模型企业阶跃星辰联合近10家芯片及基础设施厂商发起成立“模芯生态创新联盟”。
华为昇腾、寒武纪、沐曦科技、天数智芯、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企业首次集体亮相,向外界展现了国产GPU阵营的崛起。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当前中国仍在持续推进智算中心建设,同时市场对推理芯片存在明确需求,国内对芯片的整体需求依然旺盛”。
目前,国内已涌现出包括寒武纪、华为、燧原等在内的多家GPU研发企业,一些公司已推出实际产品并形成初步布局。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芯片厂商计划于明年将AI芯片产量提高两倍。 中芯国际也计划明年将7纳米产能翻番。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还在加紧研发适配DeepSeek标准的新一代AI芯片。
在此背景下,寒武纪、沐曦和壁仞等中国芯片设计公司有望从中芯国际拿到更多产能分配。 一名中国芯片生产商高管表示,如能成功研发并优化中国芯片,并在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系统内培训和运行中国自己的模型,今后再回顾这一转变进程,将会发现这是一个意义更加重大的“DeepSeek时刻”。
这种前所未有的生态系统协作配合有助于弥补中国企业硬件上的不足。《金融时报》认为,前期DeepSeek在小批量中国国产芯片上的测试说明,用中国芯片进行模型培训是完全可行的。
08未来前景,从追赶到领先的道路
对于寒武纪的未来,市场观点出现分化。看多者认为,寒武纪有望成为中国AI芯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智参智库特聘专家袁博预测,短期内,在政策支持和国产替代红利下,其市场地位和股价可能保持强劲势头。
但从长期看,能否持续挖掘应用场景、构建强大软件开发生态、突破高端制程封锁,才是决定寒武纪能否真正成为中国“英伟达”的关键。
项立刚认为,当前中国芯片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制造能力的突破以及生态链的完善。 唯有实现全链条协同发展,国产芯片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在此过程中,寒武纪尽管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但要达到如英伟达一样的行业地位,仍需长期技术积累与产业整合。
寒武纪在财报中展望未来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度渗透,算力需求有望持续增长。 公司将继续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加速大模型相关产品落地,深化行业合作与生态建设,推动人工智能芯片在更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寒武纪计划在硬件研发方面持续优化芯片架构设计,提升对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视频图像生成大模型以及垂直类大模型的训练推理等场景的适配能力。 在编程灵活性、易用性、性能、功耗、面积等方面提升产品竞争力。
深圳巨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澄对彭博社表示,面对美国对中国AI产业的限制,政府为国内头部企业提供支持对促进产业增长和推动芯片国产化是至关重要的,寒武纪的增长绝不是暂时性的。
随着国产AI芯片阵营的不断壮大,寒武纪们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德国之声网站分析称,在AI芯片领域,中国似乎越来越不怕被美国“卡脖子”了。 近年来中国国产芯片进步很大,许多国产GPU在硬件上甚至超过H20,只不过在软件生态上还不如英伟达完善。
寒武纪的狂飙是中国AI芯片自主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全球芯片产业格局重构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