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坦克碾过叙利亚边境的废墟,国防部长卡茨的狂言回荡在赫尔蒙山顶:“叙利亚总统每天一睁眼,就会看到我们的炮口”。
2025年8月26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正式宣布以军将“永久驻扎”在叙利亚赫尔蒙山及南部新占领区域。这一声明标志着以色列对叙利亚领土的军事占领从临时性转向永久化。
自2024年12月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倒台后,以色列趁乱出兵,以“自卫”为幌子不断蚕食叙利亚领土。如今以军已在叙利亚境内建立9个军事基地,控制了具有巨大战略价值的戈兰高地与赫尔蒙山。
01 战略要地:水资源与制高点的双重控制
赫尔蒙山不仅是叙利亚与黎巴嫩边境的制高点,更是中东水塔——约旦河的源头所在地。控制这里就等于扼住了叙利亚的水资源命脉。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前,阿拉伯联军曾计划在约旦河上游修建水坝改变河流走向,“渴死以色列人”。这一历史记忆使以色列将水资源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核心。
卡茨毫不掩饰地宣称:“每天早上,当朱拉尼(叙过渡时期总统)在大马士革的总统府睁开眼睛时,就会看到以色列国防军在赫尔蒙山顶上注视着他。”这种赤裸裸的武力炫耀凸显了以色列的战略优势。
02 逐步蚕食:从缓冲区到永久占领
以色列的占领行动采取了渐进策略。1974年,以色列与叙利亚依照脱离接触协议,在戈兰高地建立缓冲区。联合国观察员部队在缓冲区内行动,监督双方停火。
去年12月,以色列以叙利亚政权更迭为由,撕毁了这份已有50年历史的协议,首次公开进入叙利亚领土。
以军最初声称这是“临时防御措施”,但随着时间推移,临时措施变成了永久存在。2025年2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声称以军将“无限期”驻留赫尔蒙山和戈兰高地缓冲区。
03 叙利亚困境:从强硬抵抗到无力回应
叙利亚对以色列的占领行为反应软弱。叙外交部强烈谴责这是“严重侵犯主权”,但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应对措施。
叙利亚新政府面临多重危机:军事装备老旧,反坦克导弹储备连三轮作战都撑不下来;国内粮食危机席卷全国,小麦产量暴跌40%,1200万人面临饥荒。
更令人震惊的是,为了换取西方解除制裁,叙利亚过渡政府可能在6月谈判中未要求以色列归还1967年占领的戈兰高地,仅诉求以军撤出“2025年1月后占领区”。这种妥协立场几乎是承认了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永久占领。
04 国际社会:谴责却无力改变现状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行动普遍表示谴责但无实质行动。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致信内塔尼亚胡,批评以色列“冒犯法国”、“一意孤行”,并威胁承认巴勒斯坦国。
联合国指出以色列的行为“破坏停火协议”,但同样没有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种国际反应的乏力使得以色列能够继续推进其领土野心。
05 地区博弈:各方势力的复杂互动
以色列的扩张行动发生在更复杂的地区背景下。叙利亚反对派武装虽然推翻了阿萨德政权,但其领导人朱拉尼却表示:“我们将维持黑门山的安全区,确保叙利亚南部的所有安全区都没有武装,没有武器和威胁。”
与此同时,土耳其占据叙利亚北部,美国支持库尔德武装,叙利亚已然被分割成多个势力范围。以色列的永久占领行动只是这场瓜分盛宴的一部分。
06 平民苦难:占领区的人道危机
在所有这些政治和军事博弈背后,是叙利亚平民的深重苦难。占领区面临断水、粮食短缺及军事暴力,32万儿童严重营养不良。
以军不仅扫射驱散平民、还修建定居点,引发居民恐慌逃亡。这些行动背后是以色列对叙利亚南部领土资源的永久控制计划。
赫尔蒙山顶的以色列国旗在风中飘扬,俯瞰着大马士革的废墟。
叙利亚新政府除了发表谴责声明外束手无策,国际社会除了口头批评也无计可施。以色列的占领既成事实正在变为永久现实,强权再次战胜了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