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传播学学者们的精神世界!
这一次,我们要了解的是——(长得很帅)施拉姆
施拉姆的生平介绍
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被誉为“传播学之父”。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于1907年8月5日出生于俄亥俄州的玛丽埃塔。5岁时因为一次不成功的手术,施拉姆患上了口吃的毛病并饱受口吃的困扰。直到他 21 岁时以优异的成绩于玛丽埃塔学院毕业时,做了生平的第一次告别讲演,他慢慢学会了带着口吃生活。随后,施拉姆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施拉姆选修了著名哲学家 A?N?怀特海的一门研究生课程,深受怀特海的影响。怀特海与施拉姆一样,也是一名口吃者,也许正是由于两人同样的困境,施拉姆更愿意倾听并受教于怀特海,被怀特海的精神深深的吸引并感染。
施拉姆于 1930 年在哈佛大学取得美国文明硕士学位之后,前往衣阿华大学寻求L?E?特拉维斯教授和W?约翰逊帮助,治疗他的口吃,并攻读博士学位。约翰逊将口吃的治疗和研究与语言学理论联系起来,与一般的语义学联系起来,将口吃看作是一种在今天会被称作是一个传播问题的东西。施拉姆深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并逐渐激发了对传播研究的兴趣。1932年,施拉姆在衣阿华大学取得了英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后来他获得一笔博士后奖学金,待在衣阿华大学心理学系跟随C?E?西肖尔教授进行了为期2年的博士后学习。在此期间,施拉姆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训练,学习了定量研究方法,学到了一个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和技巧。
结束了学习阶段之后,施拉姆开始进入了工作阶段。他于 1935年开始在衣阿华大学担任英语助理教授一职,并于1939年担任写作班的指导教师。在此期间,施拉姆经常开展研讨会,并为他后来在衣阿华、伊利诺伊和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传播学博士课程打下了基础。同时期,施拉姆也深受心理学家勒温的影响,参加勒温组织的俱乐部,被勒温的场论所吸引并影响。衣阿华大学是施拉姆进入传播领域的原发地,在衣阿华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他后来创立传播学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认识到传播的重要性,并在无形之中编织了一张以华盛顿为中心,由各界学者组成的传播网络,用来研究有关传播的问题。此时,施拉姆服务于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并参与其中。在这张由众多优秀的跨学科学者组成的传播网络中,施拉姆吸收到了大量的有关传播的内容和研究传播的方法和技巧。罗杰斯认为,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就诞生于他在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的15个月之中。
传播学科思想逐渐成型之后,施拉姆开始着手在实际中创建传播学领域。此后的岁月中,施拉姆在衣阿华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东西方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中建立众多传播机构、培养大量优秀的传播研究者,并同时拓展传播研究的新领域。至此,施拉姆的传播思想从他的脑海中到现实的各大高校和学界中立体地呈现出来,整个动态从云端的观念到土地上的传播机构的矗立,各个传播机构有大量优秀的传播学者充盈其中,如同流光溢彩,立体动态地在我们眼前展现出来。
施拉姆及其主要贡献
施拉姆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一传播学。
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一一《 大众传播学》的出版。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除以上外,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内容方面也有诸多贡献,具体如下:
施拉姆功能说
施拉姆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
政治功能主要包括: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经济功能表现在: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商场;开创经济行为等。
一般社会功能包括: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等等。
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在于它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奧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循环模式
1954年,施拉姆以奥斯古德的观点为基础,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
①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职能,即译码、释码和编码;
②传播双方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③这一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该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其缺陷在于:
①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
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由施拉姆在奥斯古德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传播是怎样进行的》中提出的。
在该程模式中,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同时,该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释码者和译码者于一身,可同时向不同的群体发布许多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从受众处获得反馈。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施拉姆的这一模式标志着传播模式研究走向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其不足之处在于:
①没有显现出社会环境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②没有具体分析有哪些信息输入会影响大众传播媒体。
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
①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产生于16、17世纪的英国,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推进政府的政策,为国家服务,在集权主义体制下,报刊可以公有或私有,但媒介控制十分严谨,政府要对媒介使用者颁发特许执照并进行新闻检查是加强政府统治的正具现在很多地方仍广泛使用。
②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18世纪最先由英国发展起来,理论源主要是弥尔顿、洛克等人的思想著作。该理论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真相,监督政府。同时具有告知娱乐销售乏功能,报业主要为私有,任何有经济手段可以使用媒介的人都可拥有媒介。主要依靠"观点自由市场"实行"自我修正"和依靠法庭来实行媒介控制,是监督政府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工具。
③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理论认为媒介除有告知娱乐、销售功熊外,主要用于讨论冲突,任何想表达某种意觅的入都可以便角媒介,媒介必须履行社会责任并受到社群意见,消费者行为,媒介职业道德行为的控制所有权除政府为服务公众而接管外。
④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苏维埃主义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于前苏联,后被多国采用。该理论认为,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媒介受政府经济、政治行为及监督部门控制归国家所有受严格控制,只作为国家发展的再手而存在。
施拉姆的发展传播学思想
第一,施拉姆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对于社会文化习俗而言,它根深蒂固地植入民众的心中,想要立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改变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是很难的,特别是传统文化往往对变革有抵触的心理,因此,大众传媒在推进文化因素的变革过程中并不起直接的作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因为在需要进行社会变革的地区,特别是农村社会中,人们的关系结构影响到变革的顺利进行,对一个团体中的人来说,要反对一个强大的团体是很难的,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在其"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所指出的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许多人最终改变了自己的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加,使优势意见更加强大,人们往往“为使自己不陷于孤立而必须公开表明自己的意见”。即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不在团体中受到孤立,就往往会遵循团体的规范标准而不去反对它,因此,在涉及到整个团体变革的问题上,起重要作用的是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在这两种传播形式下,既可以有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又可以当众示范,促进民众的参与性,使得计划可以进行地更有效,而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它的覆盖面广,并且是远程操作,从受众中得到的反馈较少。
第二,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传播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问题后,施拉姆认为,传播在国家的发展中有三项任务,其一是民众要得到关于国家发展的信息,要有大量的关于社会变革的信息在民众中流通,在这一点上,大众传播媒介可以直接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二是在具体决策过程中,要有更多的民众有参与其中的机会,在许多情况下,完成这种团体决策,人际传播是关键的途径,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为民众提供信息,起着辅助的作用;其三是必须对人们进行技能的培训,这个也是需要大众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互相结合共同完成。
第三,施拉姆还对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在发展中国家,信息的流通量本来就很少,而且城市和农村之间信息流通也不平衡,容易形成“知沟”,使变革更加困难。
他重点强调了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本土化两个方面,应用到具体的传播活动中,首先要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风俗,信仰等生活方式;其次,民众与实施的工作人员以人际交流为主,辅之以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使传播效果最大最优化;再次,重视反馈的作用,施拉姆根据其调查资料分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媒介向人际传播渠道反馈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向公众传递了某些信息,这些信息首先被一些“权威”获得,然后再经过这些人传递给其他的人,最先获得信息的人往往是革新者采纳者。
施拉姆的这些研究学说是对六十年代就开始的关于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研究的继续和总结,是关于创新扩散模式与现代化背景下的传播与发展关系的探讨。他强调传播是发展的中心,传播处于生存的中心位置,他对传播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持乐观态度,把发展传播学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