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在图纸上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然后用银丝来缠边。注意,每个图案都不能超过这个银片,否则刻出来的造型会不好看。”10月1日,在雷山县西江镇麻料银匠村的一间工作室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仕学正耐心地向一群外地游客传授银饰制作技巧。游客们围坐在工作台旁,专注地听着讲解。
潘仕学正耐心地向游客传授银饰制作技巧
麻料村近200名银匠师傅一直保留着古老手工制作银饰的传统,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而今年国庆期间体验课程早就预约一空。
“全部是通过线上预约,提前一周就订满了。”潘仕学表示,目前已有近400人预约,这个假期预计收入约10万元。
游客正在学习银饰制作
来自北京的游客吴女士计划在贵州玩8天,但不想只是走马观花地游览景点,而是希望深入体验当地的文化。“今天做了一个蜻蜓造型的银饰,看着挺简单的,但真正动手做起来才发现,想要把它做精美,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思来打磨。”吴女士感慨地说。
另一位来自杭州的游客吴先生则表示,他们一家人都是从事艺术类工作,这次特意选择在假期体验苗族银饰的魅力。“这里的银饰工艺非常独特,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通过亲手制作银饰,我们不仅学到了新技能,还能深入地了解苗族文化。”
潘仕学向游客讲解苗族银饰背景
为充分考量不同游客的时间安排与需求差异,潘仕学工作室精心打造了两种体验模式。深度体验项目旨在为游客提供深度、全面的沉浸式体验;另一种是短期体验项目时长2-3小时,以高效、便捷的方式让游客快速领略特色。通过这两种模式,可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同样以银饰闻名的控拜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泽寿的预约电话成了“热线”。
图为“银匠村”一景
“暑期接待了4000名游客,刚休息一周,预约电话又不断打来。”龙泽寿说道:“假期第一天早上迎来了11名外地游客前来体验,下午还有5名游客在赶来的路上。”
控拜村以沉浸式非遗体验吸引大量外地游客,通过“教学 制作 定制”模式,让游客学习银镯、银牌、耳环等简单饰品制作。
图为龙泽寿正在钻研银饰加工技术
“我们半个月前就在网上预约了这里一周的学习课程,昨天刚到村里面,接下来的时间准备好好感受下银饰的魅力。”来自厦门游客林子豪说道。
近年来,雷山县各村寨积极探索创新,将银饰锻造、苗绣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以“非遗 旅游”模式,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不仅带动村民增收,更让游客来苗寨已不是传统景点“打卡”,而是转为个性化、互动性强、文化内涵深厚的体验项目,成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来源:天眼新闻客户端
编辑:李信帜
统筹:杨光能
三审:铁 源
更多新闻
掌上黔东南
邮箱:zrmtzx24@163.com
微博:黔东南新闻网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