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蔡澜的一生不能给我们任何启示,不吐不快:网络大V,何必对蔡澜先生求全责备?

蔡澜先生仙逝,香港四大才子谢幕,一个时代也将告终结。

我很喜欢蔡澜。他会吃会做,也会写会评,活的潇洒,吃的开心,无儿无女,乐享一生。

他离开的也很平静,也没给世人隆重吊唁的机会,删繁就简,多好!老爷子活的通透。

就这样一个人畜无害,还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的人,离开了,却被骂了!奇怪不?

我很喜欢的一个公众号作者,竟然写了一篇五千字长文,批评蔡澜,说他并没有多太高水平,没有深度,文字肤浅。

还说,他是在逃避现实,不能像鲁迅那样忧国忧民,只能在吃吃喝喝里自得其乐。

说实话,看了这篇文章,我对作者瞬间无感了。以前觉得他作为文史博主,比较客观理性,可没想到,他竟然也挺“滤镜”看人!

换句话说,他对蔡澜太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了。人家开启的是李白模式,非得让人家走杜甫路线,有必要吗?

罗素说过一句话: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我深以为然!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不是最大的幸福么?

至于说蔡澜不深刻,文字肤浅,我就笑了。文化土壤就在那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非得让纸醉金迷的香港出一个托尔斯泰,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但至少,蔡先生真实,坦率,口无遮拦。这不很可爱吗?比起故作深沉,道貌岸然教育别人不强百倍吗?

鲁迅说过: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倒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看来,有不少“烂泥塘”,如司马南之流,没多深,却挺能吓唬人的,太虚伪。与其如此,还不如做自己,做一条清澈的小溪流。

比如蔡先生在他的书中写道:此楼非彼楼,是在一九八五年重建落成的,不能让人发怀古之幽思。——这说的是黄鹤楼。

我去过黄鹤楼,感觉并不多好,尤其里面有电梯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但我还是附和大众赞美,不敢置喙。

蔡公作为一个名人,他太真性情了!没有对黄鹤楼赞不绝口吹捧上天,一句“不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足见其天真烂漫!

还有人批评蔡澜,缺少家国大义,净写些吃吃喝喝,哪有一点文化人心忧天下的样子?

这句话的说教意味太浓了,妥妥的道德绑架。

中国的读书人,从小就接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要以天下为己任,仿佛不这样,就对不起所有人。

因此,中国人的骨子深处,是对于“享乐”有一种羞耻感的。蔡澜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生活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

听起来很大逆不道。但他这可不是一味吃喝玩乐,做纨绔子弟。

蔡澜博学多才,写书,拍电影,做主持人,做美食……不勤奋能做到吗?不读书能做到吗?

只不过,他活的随意而已,快乐而已。终生保持对万物的好奇心,把食物写的那么有趣,不热爱生活能做到吗?

窃以为,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过一生,那么前提是,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反过来说,出现忧国忧民大作家的社会,不一定好。比如杜甫,他那个时代,安史之乱,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壮志难酬,颠沛流离……他想快乐,能快乐起来吗?

所以不必苛求什么。屈原杜甫的伟大,让我们心怀敬意,永远缅怀。而李白的潇洒,苏轼的洒脱,不也是独具一格吗?

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半生富贵半生潦倒的张岱,明末才子。

他为自己写墓志铭:“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看上去,是不是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非也!他可是散文大家,玩的开心,写的有趣,活的通透。你可以去读读他写的《夜航船》,包罗万象,说尽人间百态,有趣极了。

还有一个人,距离我们更近,就是王世襄(2009年去世)。他出身显赫,衣食无忧,斗蛐蛐,玩蟋蟀,养鸽子,驯狗熬鹰……玩的不亦乐乎。玩物丧志在他这里并不存在,“玩”反而成了他终生的事业,成了大玩家。

梁启超说过:“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确实如此。蔡澜就是这么一个活得有趣味的一个人,活得自由的一个人,不被社会规训束缚的一个人,有何可批判的?他不就是活出了我们牛马们向往的样子吗?

哪管他三千功名,不过是尘与土;

且去追八千里路,正道是云和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