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小小的电话手表,引发全社会对校园电子产品管理的大讨论。在保障安全与维护教学秩序之间,我们能否找到平衡点?
新学期伊始,广东深圳一位家长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该家长呼吁教育部门禁止中小学生带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到学校,担忧这些设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学业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问题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回应称,目前深圳市未出台全面禁止电话手表进校园的统一规定,但始终倡导学校按“分类管理、疏堵结合”原则落实相关要求。
01 家长担忧,电话手表功能泛化
如今的电话手表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一些产品不仅具备通话、定位功能,还拥有玩游戏、刷视频等娱乐功能。
过度使用电话手表,可能分散学习注意力,导致视力下降和消费攀比等问题。深圳市眼科医院数据显示,2024年青少年近视门诊量中,12%的病例与长时间使用小型电子屏幕相关。
更有甚者,某投诉平台显示,去年涉及未成年人通过电话手表私自充值游戏的纠纷达370余起,单笔最高金额超过5000元。这些数据印证了家长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02 安全需求,难以一禁了之
然而,完全禁止电话手表也不现实。电话手表的基础功能如通话和定位可以让家长掌握学生的动向,及时取得联系。
在许多家长看来,电话手表在保障学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学生独自上学放学等脱离学校监管的场景中。
虽然不少学校已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开通班主任热线,但在突发状况下,电话手表仍是最直接的联络方式。这种安全价值使得“一刀切”的禁止政策难以实施。
03 分类管理,探索差异化施策
龙华区教育局在回应中提出了分类管理的思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对仅具备基础通话、定位功能的电话手表,学校可结合实际明确携带规范,如进校后上交统一保管,放学时再发还。
对含游戏、视频等娱乐功能的产品,则可参照手机管理要求,限制带入校园,或要求在校期间设置权限,只保留基础功能。
04 疏堵结合,多方共治寻出路
管理电话手表,不能只靠堵,更需要疏。人民日报指出,与其“一刀切”将电话手表拒之门外,不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学校和家长应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控力。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应根据中小学生的需求推动企业优化电话手表的功能,使其更适合学校环境。
家长在购买时也要严格把关,谨慎选择带有非必要娱乐功能的产品。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同时满足联络需求。
05 地方实践,探索管理新模式
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广州某小学的试点管理中,校方要求入校手表启用“课堂模式”,自动屏蔽所有非通讯功能。
上海推行的“校园智能设备管理共同体”集合了家长委员会、学生代表、教育专家和厂商技术人员,共同商定管理细则。数据显示,试点学校违规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同比下降62%。
2024年11月1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中小学校可禁止学生携带智能设备入校,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
电话手表管理问题折射出数字化转型在家校共育领域产生的新挑战。
随着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制定新版《儿童智能手表技术规范》,重点规范应用生态、数据防护等功能设计,电话手表将有望更好地适配校园场景。
在保障安全与维护教学秩序之间,分类管理、疏堵结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减少电话手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它真正服务于孩子的安全和成长。
宁夏嘉映长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商务合作:18995185868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