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多次在公开讲话中提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一个人口只有400多万的小国家,为何让美国如此念念不忘?
这就要说到巴拿马运河的历史。
2008年,因为工作原因,我被派往巴拿马,本以为只是短暂的出差,却没想到一待就是整整八年。
第一次从飞机上俯瞰这片土地时,我不禁惊讶:高楼林立,现代化的金融机构鳞次栉比,竟有种像香港的感觉。但这只是表象——一个人口仅400万的中美洲小国,怎么可能拥有如此繁荣的景象?
直到我踏上世界著名的巴拿马运河,谜底才揭开:原来,这条横贯大陆的水道,才是巴拿马真正的“金脉”。
参观巴拿马运河(拍摄于2010年)
每年,仅靠收取过路费,就能轻松为国家收入贡献30亿美元以上,2022年一度将近50亿美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0%。眼前的运河,不只是航运通道,更是支撑整个国家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传奇纽带。
数据来源:https://fpublico.mef.gob.pa/en/Documents/Fiscal-Framework.pdf
https://pancanal.com/wp-content/uploads/2021/08/Informe-2023EngFINAL.pdf
从那一刻起,我对巴拿马,对这条运河背后的历史与智慧,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也迫不及待想去揭开它的传奇故事。
在中美洲最狭窄的地带,有一条长约80公里的水道,却改变了全球航运格局。这条运河,不只是水道,它是一段跨越历史、技术与智慧的传奇。
西班牙人的最初设想(1513年)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博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踏上了一段惊险的征途。他穿越茂密的丛林,翻越险峻的山脉,沿途面对狂野的河流、密林和热带病,更与当地土著发生了各种复杂的接触。
当他登上巴拿马地峡的高地,第一次看见太平洋时,他震惊了——眼前的景象让他意识到:如果能在这片狭窄的陆地开凿一条水道,大西洋和太平洋将被连接,人类航运将发生颠覆性改变。
然而,这一设想在16世纪几乎无法实现,因为当时的航海技术落后,无法完成大规模土石开挖;资金和人力有限,并且地理条件复杂,中部高山和沼泽难以克服。
尽管如此,巴尔博亚的发现让欧洲人第一次意识到,巴拿马地峡是世界航运潜在的“黄金捷径”。
法国人首次开凿,以失败告终(1881–1889年)
19世纪,随着蒸汽船、铁路等技术革命的出现,以及自由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量呈现指数级增长。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极大缩短了欧洲与亚洲的航程,成为全球贸易的“命脉”。但是船只绕行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或合恩角,经常面临恶劣的气候条件,且航程极其漫长。如果能在中美洲修建一条“跨洋运河”,就能大幅缩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法国人希望复制苏伊士运河的模式,在巴拿马再建一条运河,确立全球航运霸主的地位。就派出曾主导苏伊士运河建设的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雷赛布斯(Ferdinand de Lesseps),带着雄心壮志来到巴拿马。
法国当时开凿方案是直通海平面挖掘,直接穿越地峡,把地面挖平,形成通道。然而,巴拿马不是埃及,直接复制埃及的经验在巴拿马根本行不通。两国在地形、海拔、气候、土壤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项目苏伊士运河(埃及)巴拿马运河(巴拿马)
地形几乎全程平坦沙漠
中部有山脊(Culebra 山脊)、丘陵和河谷,地势起伏大
海拔海平面几乎无高差
最高点约 64 米(Culebra 山),需要大量土方或船闸提升水位
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沙漠环境
热带雨林,多雨、湿热,全年降雨量大
土壤/地质主要是沙土、石灰岩,容易开挖
岩石、粘土、淤泥、易滑坡的斜坡,土方不稳定,施工难度大
水文条件无大河横穿
河流众多、洪水频发,需要建大水库和船闸控制水位
疾病环境几乎无热带病
黄热病、疟疾等蚊媒疾病盛行,对工人致命
首先,巴拿马运河在地理上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巴拿马中部高山(库莱布拉切口)高达100米,直接开凿工程量巨大;再加上暴雨频发,泥石流频繁;泥泞与湿滑的地质严重影响施工速度。
其次,疾病杀伤力惊人。拉丁美洲黄热病、疟疾肆虐,工人长期暴露在蚊虫叮咬下,死亡率非常高,开凿运河的死亡人数估计高达2万人以上。再加上生活条件恶劣,营养不良和医疗缺乏让工人无法持续劳作。
最后,该项工程不仅耗时耗力,在财务上也面临崩溃。工程超支,法国公司债台高筑;投资者大量亏损,遭受到来自公众舆论的压力。
最终,在苦苦坚持了8年后,这段法国梦于1989年以惨烈的失败告终,仅完成了约三分之一的土方开挖,但也留下宝贵的教训——直通海平面方案在巴拿马不可行。
巴拿马运河开凿现场
美国接手与巴拿马独立(1903年)
进入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迅猛发展,东西海岸之间的贸易量激增。铁路虽然已经存在,但运力有限、成本高昂;而船只绕行合恩角耗时长、风险大。
为了提升贸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并增强海军在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机动能力,美国迫切需要一条横贯中美洲的海上捷径——巴拿马运河。
当时的巴拿马仍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美国起初尝试与哥伦比亚签订协议,希望获得修建和管理运河的长期权利,并支付租金作为补偿。然而,这一方案遭到哥伦比亚国会的否决,双方在租金、管理权和军事驻防等关键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美国于是转变策略,直接支持巴拿马独立。1903年,在美国的干预和背后支持下,巴拿马迅速宣布独立,并与美国签署了《海峡条约》,将运河的建设和长期管理权交给美国。
美国另辟蹊径的建造方案
接手工程后,美国并没有重蹈法国的覆辙,而是走出一条新路。
美国工程师约翰·弗兰克·史蒂文斯(John Frank Stevens)通过实地勘察发现:
Culebra 山脊(Culebra Cut)地势复杂,土方量极其庞大,如果像法国那样开挖直通海平面的运河,工程量和风险都难以承受。
查哥拉斯河(Chagres River)流经地峡中部,雨季洪水泛滥、水量变化剧烈,如果不加控制,极易淹没施工现场。
于是,他提出了全新的方案:大坝 人工湖 船闸系统。
1. 在查哥拉斯河上修建大坝(Gatun dam),形成加通湖(Gatun Lake),一度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湖。
2. 运河船只通过船闸(Locks)逐级升降,依靠湖水调节水位,从而顺利通过地峡。
这种设计不仅大大降低了土方开挖量和工程风险,还使运河具备自我调节水量的功能。
加通大坝及巴拿马运河航线
医学突破:战胜“看不见的敌人”
然而,光有方案还不够,摆在美国人面前的还有法国人当年无法解决的“死亡陷阱”——黄热病和疟疾。
美国派遣医生威廉·戈尔加斯(William C. Gorgas)进行研究。他首次系统性地证明了:黄热病和疟疾并非所谓“瘴气”导致,而是通过蚊子传播。戈尔加斯随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公共卫生运动:清理积水、喷洒杀虫剂、改善排水系统与住房条件。
结果,工人死亡率大幅下降,施工效率显著提升。医学突破成为运河最终建成的关键保障。
达芬奇的灵感跨越三百年
更令人惊叹的是,巴拿马运河的闸门设计,竟然参考了三百多年前达芬奇提出的关于闸门的构想。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奇思妙想,在20世纪初的美洲大地化为现实,不得不让人感叹:伟大的思想,能够穿越时空,改变世界。
达芬奇闸门设计手稿
巴拿马运河闸门照片
通航与全球格局的改变
正是这些工程创新与医学突破,让美国最终完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超级工程。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从此彻底改变了全球航运格局,也让巴拿马和美国在世界版图上的地位发生了深远变化。
在此后长达96年间(1903–1999),巴拿马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掌控,实行独立的行政与法律制度。运河区内部有自己的税收、法律体系和治安力量,美国还维持驻军保障运河安全。期间,巴拿马民众多次抗议运河主权被剥夺,美国则坚持管理权。
1964年“国旗事件”成为历史转折点。事件起因是:巴拿马学生要求在运河区的学校和公共建筑同时升挂巴拿马国旗和美国国旗,美国方面最初拒绝。1964年1月9日,巴拿马学生发起抗议,与美国驻军和保安发生冲突,爆发大规模街头骚乱。事件造成21名巴拿马人和4名美国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引发国际关注,也加剧了巴拿马民众对收回运河主权的呼声。
经过长期谈判,1977年,巴拿马总统托里霍斯(Omar Torrijos)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签署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Panama Canal Treaties),规定美国将在1999年12月31日前全面移交运河控制权,并撤出驻军。
1977年两国签署《托里霍斯–卡特条约》
最终,在1999年12月31日午夜,巴拿马正式接管巴拿马运河,美国完成撤出,巴拿马运河实现完全主权。这标志着巴拿马历时近一个世纪的运河争议画上句号,也成为中美洲历史上重要的主权胜利。
巴拿马美军基地照片
片尾彩蛋
顺便说一个小插曲:巴拿马的货币名为巴尔博亚(Balboa),以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命名。他发现了巴拿马地峡,也开启了通往太平洋的新航道,彻底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命运。
巴拿马一元硬币上印着巴尔博亚的名字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历史与身份。小国之地,也能书写世界传奇——这或许就是巴拿马运河让美国念念不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