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癌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上了年纪才会得的病。
可最近的一则消息却让不少家长心头一紧:河南一名年仅8岁的男孩,因为反复喊肚子疼,被家人送到医院,最终确诊为结肠癌。
医生的诊断让家长崩溃:原来孩子从小就喜欢吃各种零食,尤其是辣条、膨化食品、方便面,几乎成了每天的标配。
久而久之,肠道受损,癌变竟悄悄找上了门。
这件事让人揪心,也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结肠癌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正在受到它的威胁。
那么,为什么结肠癌会盯上这么小的孩子?日常饮食中,哪些习惯正在悄悄毁掉肠子?
零食不是“解馋”,而是“伤肠”的温床
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兜里就揣着零花钱。小卖部里琳琅满目的辣条、膨化食品、碳酸饮料,看似美味,实则暗藏杀机。
①高盐高油食物
方便面、炸鸡、薯片等食物,含盐量和油脂远超身体所需。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肠道黏膜,使其屏障功能下降,增加炎症风险。
高油饮食则容易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而肥胖正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②辛辣刺激食物
辣条、火鸡面等食品中含有大量辣椒精和人工添加剂。
短期吃多了容易腹泻、胃痛;长期摄入则会让肠黏膜处于慢性刺激和损伤中,为癌变埋下隐患。
③腌制、加工肉类
火腿肠、香肠、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往往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等防腐剂。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明确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长期摄入会显著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对大人来说,这些食物也许只是偶尔解馋,但对孩子脆弱的肠胃而言,却是一种长期的负担和伤害。
结肠癌为何越来越年轻化?
过去,结肠癌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20岁、甚至十几岁的病例逐渐增多。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饮食西化
红肉、快餐、含糖饮料消费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
缺乏膳食纤维会让肠道“清扫功能”下降,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毒素更易与肠黏膜接触。
②缺乏运动
现代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运动量不足,肠蠕动减弱,增加便秘和肠道负担。
③肥胖率上升
儿童肥胖与高糖高脂饮食直接相关,而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反应均可增加癌变风险。
④遗传因素
部分儿童存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等高危遗传病史,更易早发结肠癌。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会提醒:别觉得“孩子还小,身体扛得住”,现代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正在让癌症悄悄盯上年轻人。
孩子饮食,家长最该注意什么?
医生就曾提醒:“孩子的饮食真的不能马虎,别把零食当饭吃。”那么,日常生活中,家长到底该怎么做?
少吃加工食品
香肠、火腿、罐头、方便面,尽量不出现在孩子日常饮食中。实在想吃,也要做到“偶尔为之”。
多吃天然食物
建议多给孩子准备水果、蔬菜、粗粮、豆类,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粪便成型,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道毒素滞留。
合理安排肉类
红肉(如牛羊肉、猪肉)摄入要适量,每周最好不超过500克;多用鱼、鸡肉、蛋类替代。
培养运动习惯
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中等强度运动,比如跑步、跳绳、打球,不仅促进肠蠕动,也能增强免疫力。
定期体检
如果孩子长期腹痛、便血、消瘦,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尽早带去医院检查,必要时做肠镜,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肠子出问题,身体会先发信号
虽然这次的新闻主角是个8岁男孩,但对很多成年人来说,结直肠癌同样威胁不小。
事实上,早期结肠癌并不是无声无息的,身体往往会给出一些提示: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突然增多或减少;
粪便异常:出现黑便、带血、或大便变细;
长期腹痛、腹胀;
体重无故下降。
这些信号如果被忽视,很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8岁男孩确诊结肠癌的消息,令人心痛。其实孩子爱吃零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家长怎样引导。
饮食健康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决定一生健康的防线。对孩子,对成年人,饮食习惯都不能掉以轻心。
注:文中图片来源摄图网,素材来源大象新闻视频号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