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被约谈,围猎4000亿携程:45天内两遭约谈,创始人套现5亿

携程被约谈

国庆与中秋双节前夕,本应是旅游出行市场的最高光时刻,在线旅游(OTA)行业的领军者——市值一度站上4000亿港元的携程集团,却被一则来自监管部门的通告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9月17日,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依法对携程旅行网运营主体进行行政约谈。

这一行动的背后,是携程长期以来在商业模式、价格策略与平台治理积累的多层次的矛盾。结合其近期亮眼的财报,以及公司巨额回购与创始人减持套现并行上演的资本动作,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携程形象浮出水面。

节前约谈,“调价助手”背后

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的通告措辞严厉,直指携程存在“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及交易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的问题”,并明确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及《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早在9月4日,监管部门已向携程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

约谈的原因,与一款名为“调价助手”的技术工具有关。据多家媒体报道及酒店商户投诉,该工具被内置于携程的商家后台系统。其功能是自动监测并抓取其他OTA平台上同款酒店产品的价格。一旦发现竞争对手的价格低于携程,该工具便会自动下调酒店在携程平台上的售价,或强制其参与促销活动,以确保携程的“全网最低价”优势。

对平台而言,这是维持价格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对于酒店商家,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自主定价权。

多位酒店经营者反映,“调价助手”的启动往往未经商家明确同意,且退出流程极为繁琐,甚至在手动关闭后仍会被系统悄然重启。有酒店负责人表示,一天之内价格被自动调整数次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在节假日等需求旺盛时期,平台为引流而设定的超低价格严重侵蚀了商家的利润空间,使其陷入“为平台打工”的窘境。

时间拨回45天前,即2025年8月5日,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就类似问题集中约谈了包括携程在内的五大涉旅平台企业,通报了平台可能存在的“利用技术手段干预商家定价”、“实施‘二选一’”等问题。

连续两次被不同地区的监管部门点名,且问题高度聚焦于价格干预,表明携程的平台运营模式已触及监管红线。

在“调价助手”引发商家集体反弹之前,携程在消费者端早已因价格问题备受争议。

多年来,“大数据杀熟”的指控如影随形。大量用户反馈,使用不同操作系统(iOS与安卓)、不同账号(新用户与老会员)、甚至不同手机品牌查询同一酒店或机票,会看到不同的价格。2017年,演员韩雪就曾公开炮轰携程的捆绑搭售问题。2024年,亿欧EqualOcean创始合伙人黄渊普亦发文抨击其机票价格在下单瞬间无故上涨,质疑其价格透明度。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携程”为关键词的投诉量已超过14万条,内容涉及价格不公、默认搭售、霸王条款和退改困难等多个方面。无论是面向B端商家的价格干预,还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价格歧视,问题的根源均指向携程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和技术优势,对交易价格进行不透明、不公平的操控。

这种以牺牲合作伙伴利益和用户信任为代价换取市场优势的做法,正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与信任危机。

回购与套现,左右手互搏

监管风波另一面,是携程交出的亮眼财报。

2025年第二季度,携程集团实现净营收148亿元,同比增长16%;归母净利润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整个上半年,其营收达到287亿元,净利润近92亿元,日赚超过5000万元。

其高达81%的毛利率,在大型互联网企业中亦处于领先水平。国际业务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国际OTA平台总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60%,出境机票和酒店预订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20%以上。

在这份光鲜的成绩单之下,潜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信号。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携程的应收账款净额高达144.13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15.7%,增速与营收增长几乎同步。这意味着,当季148亿元的营收中,有近97%尚未转化为现金流入,这无疑增加了未来坏账的风险。

其利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非经营性收入。财报中“其他收入”一项贡献了近13亿元的利润增量,若剔除这部分投资收益,其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增长将大打折扣。

正是在这样的业绩背景下,携程上演了令市场不解的资本操作:公司大规模回购与创始团队减持套现同时进行。

财报发布的同时,携程董事会批准了一项新的股份回购计划,授权公司在未来回购总价值不超过50亿美元的已发行普通股及/或美国存托凭证。此前,公司已根据2025年2月批准的计划,完成了约4亿美元的回购。大规模回购通常被市场解读为管理层对公司价值的认可和未来发展的信心。

然而,几乎同时,美国SEC文件披露,携程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计划出售100万份ADS,按当时市价计算价值约5.27亿元,这是他2025年以来首次披露减持计划。此外,联创、总裁范敏自2025年以来也已进行多次减持,累计套现金额超过2亿元。

这种“公司买、高管卖”的“左右互搏”行为,引发了市场猜测。一种解释是,公司回购旨在对冲高管减持对股价造成的抛压,稳定市场信心,同时可将回购的股票用于员工股权激励。高管减持则可能出于个人财务规划或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需求。

但另一种解读则更为审慎。在京东携“三年0佣金”高调入局、抖音凭借“内容种草”模式重塑酒旅消费决策、美团依托本地生活高频优势持续渗透的激烈竞争格局下,携程虽然依旧稳坐头把交椅,但行业增速放缓和竞争成本的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创始团队在业绩高点选择部分套现,可能反映了其对公司未来能否维持高速增长的审慎预期。

双节的出行高峰,将是市场检验其整改成色与应对能力的一块试金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