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武汉大学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工作人员使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标签对座椅进行分类标识。白色座椅上的红色圆形标签因视觉效果引发特定联想,再次将武汉大学推入舆论漩涡。
校方当天发布说明,称该标识仅为引导师生按图案入场就座,未料引发误读。事件被归因于“工作细节考虑不周”,校方公开致歉,表示将“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严谨性”。标签可以迅速撤下,质疑却难以平息:一所肩负文化传承使命的百年名校,为何在文化符号认知上“失守”?
红色圆形本身并无过错,但在特殊时刻、以特定方式呈现,极易引发公众的心理不适。这种不适并非过度敏感,也不能仅用“误读”一言带过。其背后,是深植于民族记忆的历史伤痛,是社会大众天然的情感警惕。
网上有一些评论认为,公众对武大座椅标签及红圆白底图案的批评属于“过度解读”,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甚至指责这是对武大“上纲上线”的苛责。然而,笔者持不同看法。如果说企业在举办活动时出现文化符号争议,尚可归因于审核疏漏或意识欠缺,那么对于武汉大学这样一所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又岂能仅以“工作细节不到位”作为解释?
公众之所以对此感到不满,正是出于对高校出现如此低级“失误”的强烈失望,其背后承载着对高校本应具备的高度民族情感与文化自觉的期待。公众既有如此期许,学校又岂能放任自己在文化符号的细节上“失守”?因此,舆论对武大的批评并非“上纲上线”,而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唤醒武大应有的文化敏感性与责任感。
针对本次事件,武大承诺“加强工作细节管理”是必要的,但如果只停留在事后回应、局部修补,将无法从根源上杜绝问题重演。大学是文化高地,不仅要在学术上引领,更应在文化传承与价值建设中体现担当。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推进国际化和创新活动时,虽注重形式美感和执行效率,却在文化敏感与历史教育方面意识不足、机制薄弱。这件事不该只是武大一家的教训,更应为所有高校敲响警钟。
具体该怎么做?应在活动策划流程中系统嵌入“文化风险审核”机制,对符号、形象、仪式等元素进行多维度评估,从源头防范认知偏差引发的争议。同时,应将文化敏感性与历史教育纳入行政、宣传、国际交流等岗位人员的常态化培训,真正让工作人员理解符号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义。
高校不能只追求外在的形式创新,更必须内化对历史记忆的深刻敬畏。唯有如此,才能在创新和传承之间取得平衡,真正践行文化引领与价值担当的使命。
来源:深圳舆情研究院
编辑:周佳雯校审:吴俊霞、马丹、孙研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