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网都在悼念蔡澜,蔡澜刷屏:悼念蔡澜,我们在悼念什么?

关注▲远见纵横▲一起洞察本质

为什么全网都在悼念蔡澜

这是远见纵横的第62期分享

2025年初夏,蔡澜先生走了。

消息一出,社交媒体瞬间被刷屏,从资深媒体人到普通吃货,从文艺青年到商界大佬,似乎认识不认识他的人,都在转发、悼念、回忆。

蔡澜是香港文化黄金时代最后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他与金庸、倪匡、黄霑的“四大才子”佳话,他主持《今夜不设防》时与张国荣、林青霞、王菲等巨星谈笑风生的名场面,都承载着几代人对那个思想更开放、文化更活跃时代的集体记忆。

他的离去,仿佛关上了那扇记忆之门,引发了强烈的怀旧潮。人们悼念他,也是在悼念自己逝去的青春和那个令人怀念的时代氛围。

多重身份和独特魅力

提到蔡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美食家。这没错,但他远不止于此。说他红,不如说他活得通透,活成了很多人向往却不敢的样子。

玩票玩成了大师:他写食评,不是板着脸讲大道理,而是用生动的故事让你流口水。

写他去日本小店,老板用生命守护一碗拉汤的秘诀,你读到的不仅是美食,是匠人精神,是生活的态度。

他监制电影,和邵逸夫、成龙合作,见证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他写字,不是附庸风雅,是自得其乐,常说写字是让心静下来的最好方法。

香港四大才子的烟火气担当:金庸写侠之大者,倪匡写科幻奇谭,黄霑写笑傲江湖,而蔡澜,写的是市井烟火,人间至味。

他是才子圈里最接地气的那个。

金庸评价他:“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见识广博,懂得吃喝玩乐…是世间第一等风流人物。” 这份“风流”,是懂得享受生活细节的风流。

毒舌与真性情:他品美食敢说真话,批评名不副实的网红店毫不留情。

网友问他“怎样面对人生困境”,他答:“吃好,睡好,没心没肺”。这看似简单粗暴,却戳中无数在焦虑中挣扎的现代人,有时候,最朴素的道理才最管用。

他谈美女、谈美酒,坦荡不遮掩,打破了某种虚伪的道德束缚,让人觉得真实。

反主流戳中了时代最痛的神经

大众怀念蔡澜,其实深层原因在于他提供了一种对抗当下集体焦虑的另类解药。

对抗内卷和成功学的“躺平”哲学:当全社会都在鼓吹更高更快更强,都在为上岸、KPI焦虑时,蔡澜却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吃吃喝喝!” 他并非教人不努力,而是强调活在当下,享受过程。

他著名的“做废物也需要天赋”,并非鼓励懒惰,而是消解了必须成功的巨大压力,让人长舒一口气:原来,做个快乐的普通人,也需要智慧和勇气。

这种“反成功学”的姿态,成为高压下人们的精神慰藉。

好好吃饭就是抵抗庸常的仪式感:在快餐文化、外卖盛行的时代,蔡澜反复强调好好吃饭的重要性。

他说:“你吃的食物,造就了你的身体和灵魂。” 一碗简单的猪油拌饭,他能吃出幸福感,并宣称死前必吃。

这提醒被996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再忙,也要认真对待一餐一饭,在细微处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和幸福感。这种朴素的仪式感,是对抗麻木生活的利器。

真与趣的稀缺价值:在滤镜重重、人设遍地的网络时代,蔡澜的真性情和有趣显得弥足珍贵。

他不装,不端着,爱美食、爱美女、爱美酒,直言不讳,幽默豁达。他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一种摆脱了过度包装、追求本真快乐的生活艺术。

他的离去,让大众感觉又少了一个能痛快淋漓说真话、享受生活的“真人”。

可以借鉴的生活智慧

蔡澜的魅力,在于他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至少是可参考的生活智慧。

把兴趣玩到极致,玩出价值:爱吃,就吃成权威,写出畅销书,创立自己的品牌,比如蔡澜Pho、蔡澜点心。

爱旅行,就走遍天下,写出风土人情。

他的核心是:对所爱之事投入热情,并具备将热情转化为专业能力和生活资本的本事。这不正是现在流行的热爱驱动吗?

练就苦中作乐的本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蔡澜的智慧在于,不否认苦难,但更善于在夹缝中寻找甚至创造快乐。一碗好面,一杯好茶,一本好书,都能成为他的小确幸。

他常说:“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就这么简单。” 这是一种积极的实用主义。

豁达面对人生起落:经历过战争、动荡、事业起伏,蔡澜身上有一种“阅尽千帆”后的豁达和通透。

对于生死,他早已看开,甚至为自己写下墓志铭:“蔡澜,一个活得有趣的人,来此一游,吃够本了。”

这种对生命终局的坦然与幽默,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真诚待人,广结善缘:他在圈内人缘极好,乐于提携后辈,帮衬朋友,比如为落魄厨师推荐工作。他的“江湖地位”,不仅靠才情,更靠一份真诚和侠气。

这提醒我们,无论时代怎样变,真诚待人的根本价值不会变。

刷屏背后的本质:我们悼念他,也在悼念心中那个向往自由的自己。

蔡澜的刷屏式悼念,表面是怀念一位文化名人,深层是一场集体的心理投射和情感宣泄。

对自由灵魂的追慕:他活出了许多人向往却囿于现实(房贷、工作、责任)而不敢实践的潇洒人生。他的离世,像一个象征符号的消逝,触发了大众心中那份对精神自由和生活自主的渴望。

对焦虑时代的集体情绪释放:在压力山大的当下,他的“享乐哲学”和“反内卷金句”像一剂精神安慰剂。他的语录,故事,是人们在高压生活中寻求喘息和共鸣的方式:“看,有人这样活过,真好。”

对逝去时代的一次回眸:他连接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文化蓬勃的旧日香港。悼念他,也是对那个更具人情味、更富创造力时代的一次集体回眸与告别。

对真实活过的认可:他践行并实现了自己的信条,吃够本了,玩够本了,活得有趣。人们悼念他,也是在向一种“淋漓尽致、不虚此行”的生命状态致敬。

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人生的价值,可以不在功名,而在体验与快乐本身。

写在最后

蔡澜先生走了,留下满屏的追思和那句自撰的墓志铭:“我活过,我笑过,我吃够本了。” 这句看似轻松的话,是他一生哲学的浓缩。

蔡澜刷屏,恰恰是因为在这个普遍焦虑、内卷、被各种标准束缚的时代,他用自己的一生,示范了一种稀缺的活法:以享乐对抗虚无,用真实消解虚伪,在世俗烟火中活出诗意与自由。

我们悼念他,也是在悼念自己心中那个渴望挣脱束缚、痛快活一回的小孩。

那个说“吃吃喝喝就是人生”的老头走了,他提醒了我们:人生苦短,除了奋斗与压力,记得要像他一样,吃好喝好玩好,活在当下。

喜欢请点赞、在看、转发

关注@远见纵横,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

往期文章荐读:

《》

《》

《》

《》

《》

《》

《》

《》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