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正明的证明惊喜到我了,国庆档黑马,大概率是这部了

毕正明的证明惊喜到我了

差不多看到30分钟,瘸腿的毕正明即将开启卧底生涯,我心里就有了一个比较笃定的判断——

这片子,要逆袭。

最晚定档,缺发酵时间,主创阵容也不是票房大咖,很多人可能都下意识觉得,《毕正明的证明》来国庆档就是陪跑的命。

现在来看,打脸来得挺快。而且,国庆档黑马,我猜大概率就是它了。

看完点映出来,心情出乎意料的好,就是那种意外看到好电影的愉悦与爽快,从内到外那叫一个舒坦。

先说两个整体感受吧——

这就是那种,字面意思上好看的商业片。演员养眼,故事精彩,节奏舒适,类型层面还能带来不一样的燃爽感。

国庆放假想看电影但又还在犹豫看啥的,选它就是了,不好看你来找我。

其次,我今年一直说,类型片是中国电影的答案,不厌其烦地说。从这个角度,《毕正明的证明》是国产类型片一次惊喜的小突破。

真的,咱不用老想着憋大招儿,每年如果能有5到8部这样实现小突破的类型片,让这些中等体量的项目成为市场的主力,观众是会回来的,电影市场也是能看到未来的。

各位大佬,控制住成本,然后,多给新人机会吧。

能成的。

毕正明的证明惊喜到我了

新奇观

还是展开聊聊这部《毕正明的证明》。

简单说,我觉得它有三点做得很好,所谓「两新一旧」。

一新是,新奇观。

合格的类型片,不能没有奇观。而在这个奇观匮乏、观众愈发审美疲劳的时代,新奇观更像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稀罕东西。

但《毕正明的证明》,做到了。

这奇观,简单总结就是,四个字——

天下有贼。

年纪稍长的,肯定都听过牛群、冯巩的老相声《小偷公司》,那是借小偷公司这个奇观,来讽刺官僚主义。

可以这么说,偷,或者说贼,本身就有着天然的奇观化底子,一切只看创作者怎样在这基础上,去变出更多花样。

电影是这么做的——

首先,放大职业化。

小偷是个职业,职业就会有技能,偏偏偷的技能,不仅繁杂有难度,还很有观赏性。

无论是探开抠夹的基本动作,还是手眼身法步的整体逻辑,电影对偷的视觉化呈现,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偷的技能本身是写实的,但通过摄影和快速剪辑,将偷的动作,贼之间的配合,一瞬间的眼神姿态等,适度夸张地组合并呈现出来,立刻就变成了赏心悦目的奇观。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处理,在好莱坞电影里不算少见,但架不住这次真的是量大管饱,观众跟随着卧底的毕正明,从入门教学到小试牛刀,再到成功出师,包括身边一整个小偷组织身怀绝技的「配合演出」,算是将偷的观赏性做到了极致。

其次,放大江湖味儿。

小偷是职业化的组织,是历史悠久的行当,更是善恶模糊的江湖。

组织名为荣门,有自己的等级帮规、黑话吊坎儿、势力地盘,有供奉的祖师爷鼓上蚤时迁,也有一整套森严有序的帮派秩序。

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武侠或者香港黑帮等经典类型,我想这也正是创作者如此做一部内地警匪片的目的——

比如片中荣门有掌门有前辈,有三横五纵八个分支,比如隔几年要开英雄会,也就是小偷大赛,比拼手艺,重新洗牌和划分势力范围,包括选择新的掌门等等。

以及,既是江湖,就有恩怨,就有杀戮。

借着这些传奇化的写意包装,电影的这个小偷江湖,就有了超越偷扒之外的沧桑感与宏大意境。

由此,也将奇观的观影效果,拉上一个台阶。

最后,放大现实感。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90年代,熟悉的人一定知道彼时坐绿皮车是怎么的体验,对不熟悉的年轻人,这更是一种带着复古滤镜的新鲜感。

而更重要的是——

现实基底很好地托举住了职业化与江湖味儿的奇观感,让这奇观有了更扎实、也更落地的情感落点。

比如90年代本就有过犯罪猖獗的阶段,不光火车上偷钱是家常便饭,电影还出现了临时停车时,小偷直接拿钩杆从车窗外钩小孩这种后来人完全没法想象的犯罪手段。

再比如电影借掌门四爷之口,感慨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小偷这个职业注定没落。

在这个大背景下,那些奇观化的动作打斗、「绝世武功」、「英雄大会」和掌门之位,就多了几分唏嘘与回味。

总之,我在之前风险报告中说,奇观再奇,它又能奇到什么程度呢。

事实证明,《毕正明的证明》就是给国产类型片带来了一次新奇观的突破,爽快又过瘾。佟志坚这个新导演,未来大有可为。

毕正明的证明惊喜到我了

毕正明的证明惊喜到我了

新面孔

二新是,新面孔。

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个新,之于电影市场,要比新奇观更为重要,意义也更为深远。

为什么?

因为中国电影真的太需要新面孔了,这包括幕后的创作者,更包括台前的演员。

尤其是后者,这么些年,很多观众都渐渐意识到,翻来覆去总是那几张脸,不光观众疲了,连演员自己都陷入到无意识的重复与消耗。

从这个角度,在《毕正明的证明》中看到王安宇、张天爱大放异彩,完成各自大银幕主角的惊艳首秀,我是真的为演员、也为行业感到高兴。

其实电影选角,无非就是看重两点——

一是演员的个人魅力。

说实话看电影之前,我对王安宇并不算熟悉,这也是他的大银幕首秀。电影看完,我最印象深刻的的,是他身上散发出的,这个年龄段男演员少见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很多时候,一个角色立不立得住,能不能让观众信服,不止是靠导演编剧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演员的表演,以及个人魅力。

毕正明这个菜鸟警察,其实身上是带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这使得他和其他角色相比,多少有那么一点悬浮,但王安宇确实让这个角色变得足够信服。

同时,我相信他的亲和力,也会让他在类型片中有更丰富的可塑性。

张天爱同样堪称惊艳。

相对外放的个人气质,让她和王安宇的组合有着明显的互为补充,且让这个大姐头的女贼角色,变得魅力四射。

只要她出现在镜头里,观众的眼神就不可能从她身上挪开。

外放的美艳之外,带着点俏皮,又带着点硬气和倔强,应该说,张天爱终于等到了自己的银幕角色,或者说,是她让这个角色真正变得与众不同,过目难忘。

二是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

适配与否这件事,有时候很私人很主观,但我想强调的是——

在做选角时,导演务必真的是把适配放在了第一位。

毕竟,适配输给流量这样的事情,即便不是家常便饭,也肯定不是一回两回了。

除了王安宇、张天爱,反派这边的王彦霖、冯兵、邬家楷,在我看来也算是惊艳的新面孔。

这个新,不在于他们的资历深浅,而是三位演员超出预期地塑造了角色,王彦霖的深藏不露,冯兵的扮老持重,邬家楷的盛气凌人,都与他们过往角色有明显区分。

这样扩充更大可能性的表演,既要归功于精准大胆的选角,又来自为大银幕填补新面孔的创作初心。

总之,新面孔,越多越好。

旧抚慰

最后的一旧则是,旧抚慰。

有新奇观,有新面孔,但类型片最屡试不爽的那个杀手锏,永远是以情动人。

而如果说2025中国电影有得到哪个创作密码,我想一定是——

不要试图和当下憋闷无奈的主流情绪对着干,类型片的本分,就是给观众带去丝滑温暖的人心抚慰。

邪不胜正、歌颂人性,这样的创作母题,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套路式、喊口号式的煽情,观众早已能一眼认清。《毕正明的证明》让我感叹新人导演未来可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他懂得用细节塑造角色,继而用角色打动人心。

电影的主线是菜鸟警察毕正明,第一天进反扒队出任务,就在抓捕中受伤成了瘸子。也因为此,靠残疾掩人耳目,拜师大白桃,打入荣门做了卧底,就此开启了打掉荣门的第一步。

于是,毕正明、大白桃和周队三人之间的两组关系,也同步开始铺垫和酝酿,尤其是和大白桃、江米条、二宝三个小偷的朝夕相处、感情渐深,让毕正明的卧底生涯愈发变得复杂起来。

事实上,这种卧底情节我们在港片中看过特别多,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只要你扎扎实实做好细节和人物关系,最后出来的那个情感力量,就一定是动人的。

《毕正明的证明》,再次证明了这点。

反过来,在对面的荣门,角色同样鲜活、有血有肉,哪怕篇幅有限,人物关系也还是能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得足够立体。

花手、四爷和少爷,同样是三人之间的两组关系,花手和四爷,花手和少爷的对手戏,套路可能并不新鲜,但还是那句——

细节到位,演员亮眼,就足以让反派形象跳出扁平,顺带让观众感慨几句命运无常,造化弄人。

作为一部观感上爽快过瘾的警匪片,《毕正明的证明》亦能够给观众带来类型满足之后的内心抚慰。于是我不得不再次向各位强调——

类型片,鲜活、风格化、强辨识度的角色,可能才是更重要的,更能决定一部类型片上限的关键。

套路是旧的,情感也是旧的,但拍电影,其实哪需要那么多新东西呢。

「毕正明」证明,新旧结合,效果最佳。

结语

前面也说过,今年国庆档,竞争格局是相当开放的,随着口碑逐渐发酵,这部电影大概率会稳扎稳打,后来居上。

最后,还想再多聊两句电影的主出品麦特。

之前在5月份那篇聊类型片的文章里,结尾提到了麦特逆势而上,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开机了8个新片。

几个月过去,8个项目里,已有《轻于鸿毛》《毕正明的证明》公映。当时还不了解,后者原来是标准的商业类型片,这也是麦特尝试涉足类型片的开始。

文艺片也好,类型片也罢,多元化既是一个电影公司的理想形态,也是中国电影未来的必经方向。

这背后有两点我觉得值得重点强调——

首先肯定还是讲故事、立角色,与当代观众建立联结。去年麦特的两部高分佳作,《走走停停》《好东西》,就是最好的代表;

在这之外,无他,唯热爱二字,足矣。

近期精选

毕正明的证明惊喜到我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