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打破10项纪录,《731》票房破4.1亿,豆瓣却差评如潮,终于理解吴京这段话

2025年9月,电影《731》一上映,票房简直像坐火箭,首日8亿,打破10项纪录,排片直接把《哪吒2》摁在地上摩擦。热搜、包场、全平台刷屏,连隔壁小区的广场舞大妈都能随口念一句“731部队”。可谁能想到,没过几天,风向就变了。电影院门口有人高举退票牌,官博评论里全是“退钱”“胡编乱造”,这场突如其来的反转,着实令人唏嘘。

按理说,这种题材本身自带流量,讲的是1932年日军731部队在东北搞细菌战、活体实验的惨剧。主角王永章(姜武饰)带着一众狱友越狱,最后全军覆没。故事线一摆出来,情绪就该是沉重压抑的,结果导演非要整成“越狱爽片”——活体解剖、冻伤实验全都点到为止,反而剧情全在“打鬼子”身上。

不是没有争议,不是没有质疑,更不是没有提醒。上映第二天起,#731电影史实#、#女军官今村佳代#、#樱花烙印女孩#这些词条就在热搜上翻滚。有人说导演“瞎编”,有人说“拿苦难当噱头”,还有粉丝力挺,觉得“只要能让大家记住历史就是好事”。各执一词,争议越吵越大。

其实,最让人不服的点无非两处:一是电影里那位狠辣的日本女军官今村佳代,史实里根本查无此人;二是石井四郎身边那群脖子上烙樱花的中国女孩,被设定成“活体解剖工具人”,这一段更是让不少老观众看得直皱眉。毕竟,历史档案里,731受害者全是无名氏,哪有如此戏剧化的设定?有人说“导演怕是看了网文就敢拍”,这种调侃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敬畏。首映第三天,剧组发声明,强调“电影以尊重史实为基础,部分情节为艺术加工”。可网友并不买账。有人直言:“史实不是你想加就加,主旋律不是护身符。”

其实,这部电影最初的创作动机是好的,主创团队专门去哈尔滨、齐齐哈尔走访过老人,翻看过部分历史影像。拍摄地选在了长春郊外的废弃工厂,八月底的夜里,气温只有十度,演员们穿着单薄的囚服,冻得直哆嗦。姜武有一场戏,凌晨三点拍到五点,嘴唇冻得发紫。工作人员说:“本来想借点冷气氛,结果真拍成了苦情戏。”

导演不是没有用心,演员不是没有吃苦,可偏偏绕不开“艺术加工”这道坎。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真实和戏剧之间找到平衡点。

其实,这些年历史题材电影总逃不开一个怪圈:票房和口碑总是背道而驰。五年前的《金刚川》,三年前的《长津湖》,都是票房大卖、口碑两极分化。导演赵林山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话放在2025年的《731》身上,真可谓“一语成谶”。票房越高,骂声越多——不是观众不爱看历史,是恨被当傻子糊弄。

不是没人理解创作者的苦衷,不是没...谅演员的付出。一出,真情实感才有分量。观众不是不懂事,不是无理取闹,更不是“杠精”满天飞。大家只是希望,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敬畏才是底线。

现在的《731》,票房还在涨,热度也没消。可豆瓣分数一直迟迟不开,差评从五百条掉到八十条,有没有控评不好说,反正风评越来越两极分化。有人说,“再高的票房也救不了一部不尊重历史的电影”,也有人觉得“瑕不掩瑜,总归是让更多人记住了那段历史”。

其实,哪有什么完美的电影。不是所有的导演都能把历史和戏剧结合得天衣无缝,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接受“艺术加工”的解释。可历史题材的底线,永远不能踩。

毕竟,730万同胞的血泪,容不得半点戏说。每一个被拍成电影的瞬间,都是对历史的再次审视。或许争议还会持续,票房还会刷新,但有些东西,始终不能忘,也不该被淡化。

毕竟,真正的敬畏,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场票房盛宴能买来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