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小米汽车在最新一期的“答网友问”里专门回应了个事儿——为啥海报上那个醒目的“2200MPa小米超强钢”底下,躲着一行小字标注“项目名称”?这问题像颗小石子,在科技圈和车友群里溅起了不小水花。
当“2200MPa”这个数字带着“超强钢”的标签冲击眼球时,懂行的车友可能瞬间联想到坦克级防护。但眼尖的人很快发现,右下角那排蚂蚁大的小字写着“项目名称”。质疑声随之而来:这是玩文字游戏?把实验室目标当量产成果宣传?
小米的回应直截了当:小字备注是“行业通行做法”。企业展示技术参数、法律条款这类复杂内容时,常用小字补充说明,兼顾专业需求和大众传播。
这话倒不算虚——想想你买手机时海报角落的“基于实验室数据”,或是理财产品下那行“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的灰字,都是同类操作。
罗永浩多年前就吐槽过这种操作是“行业陋习”,而小米自己也有前科:早前手机宣传中“逆光之王”四个大字耀眼,底下却蜷缩着“是产品设计目标”的小字,差点踩到广告法红线。
重点来了:小字标注“项目名称”到底啥意思?
小米解释:“小米超强钢”不是个现成货架材料,而是小米真金白银砸的研发项目——他们出钱牵头,联合东北大学和材料企业育材堂一起攻关,专利也是几家共有。简单说,这就像小米组了个材料研发“国家队”,成果还挂着小米的名号。
2200MPa(兆帕)这个强度值,约等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扛住22吨重压,约等于10头大象单脚站在一枚硬币上。数字本身够硬核,但争议核心是:海报是否让消费者误以为量产车钢板此刻已达成这个数值?
透明还是误导?行业争论未止
技术圈对此看法分裂:
支持派认为:总比闭口不谈强。标注研发项目至少说明技术源头,比某些品牌凭空捏造“黑科技”实在;
批评派反驳:车企该学学手机圈教训——参数标注早该“大字说人话,小字不说鬼话”。把关键限制条件缩成小字,本质是透支信任;
分析师冷观察:新势力车企卷参数时,常把“研发目标”和“量产状态”模糊化。这次争议像一记警钟:当技术竞争进入深水区,透明度才是安全气囊。
小米这波回应,算是把行业潜规则摆上了台面。但消费者真正期待的,或许是下一次看到震撼参数时,不再需要化身“列文虎克”去找角落里的补充说明。毕竟买车不是做阅读理解,安全与信任更不该是“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至于2200MPa超强钢何时能实装上车?小米没给出时间表。但这场标注风波,已经给所有科技企业留了作业:炫参数时,该用多大字号才配得上用户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