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餐饮圈有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看得人心里格外有感触。
一边是西贝的门店里,有顾客举着菜单犹豫半天,对着降价后99元的草原嫩烤羊排小声嘀咕:“以前119,现在降了20,怎么还是觉得不划算?”打开社交平台,关于西贝的评论也多是“降了跟没降一样”“预制菜的事还没说清,光降价没用”的吐槽;另一边是景德镇的街头,“鸡排哥”李俊永的小摊前每天排满长队,学生们举着手机笑着等餐,耳边时不时传来他爽朗的声音:“别急别急,公主先拿好,你的鸡排马上就好!”6块钱一份的鸡排,学生还能再省1块,不少人特意绕远路打卡,甚至主动发朋友圈帮他“安利”。
同样是做餐饮,西贝是深耕多年的连锁巨头,手握成熟的供应链和品牌影响力,降价幅度最高达40%仍难挽口碑;“鸡排哥”只是个普通摊贩,没有豪华装修,没有复杂产品线,凭一份6元鸡排就火遍全网。这背后藏着的,或许正是当下餐饮行业最该读懂的“破局密码”。
先看西贝,这次降价更像一场“被动的自救”,而非“主动的贴近”。在此之前,西贝深陷预制菜舆论风波,有顾客发现门店多款菜品用预制菜加热而成,却仍卖出远超预制菜成本的价格,质疑声铺天盖地。可当时品牌的回应,要么强调“预制菜是行业常态”,要么回避核心问题,态度里少了点对消费者的坦诚,慢慢耗光了大家积累多年的信任。
直到客流明显下滑、口碑持续走低,西贝才推出全国范围降价,胡麻油炒鸡蛋从43元降到33元,沙棘汁从16元降到12元。可消费者不买账的原因很简单:一来,西贝过往“高端化”的定位太深入人心,大家早就默认“它该更便宜些”,如今的降价,只是勉强回到了“不那么离谱”的区间,远没达到心理预期;二来,消费者在意的从来不止是价格,还有“被尊重的感觉”——如果品牌只想着用降价“挽客”,却不解决信任危机,不做有温度的服务,再低的价格,也难让人真心买单。
再看“鸡排哥”,他的出圈,从来不是“6元鸡排”这么简单。这份6元的定价,精准踩中了大众尤其是学生群体的消费痛点——既不会让人有经济负担,又能吃到一份实在的美味,学生专属的1元优惠,更藏着对特定群体的关照,比任何营销话术都管用。
但真正让大家记住他的,是价格之外的“温度”。别的摊贩忙着赶工,他会笑着跟顾客唠两句,一句“你可以拒绝我,但别拒绝美味”化解尴尬,一句“公主请享用”拉近距离,让买鸡排这件小事,变成了一次开心的互动;下午四点后优先接待学生,怕孩子们赶时间上课;食材和制作过程全程开放,鸡胸肉新鲜可见,油炸用油每天更换,不用顾客多问,就把“卫生安全”摆到了明面上。
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恰恰击中了当下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我们吃的不只是一份食物,更是一份“放心”和“开心”。西贝输的不是价格,是“诚意”和“情绪连接”;而“鸡排哥”赢的也不只是低价,是“懂消费者”和“有温度的体验”。
其实仔细想想,现在餐饮行业的竞争,早就不是“谁卖得更便宜”的单一较量了。以前大家出门吃饭,可能只看“好不好吃、贵不贵”;现在不一样了,性价比是基础,食材透明、服务贴心、能带来情绪价值,才是留住顾客的关键。无论是西贝这样的连锁巨头,还是“鸡排哥”这样的个体摊贩,只要摸不透这个逻辑,再厉害的品牌、再低的价格,也很难长久。
毕竟餐饮的本质,从来都是“以人为本”。不是把菜品做得多精致,把门店开得多豪华,而是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让大家花得值、吃得放心、觉得开心。或许这就是“鸡排哥”能赢过西贝的原因,也是所有餐饮品牌想要破局,最该守住的初心。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因为一家店的“暖心细节”,反复打卡好多次?或者你觉得,餐饮品牌还能做些什么,才能真正贴近消费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