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5
点击蓝字
佰赞咨询
打开外卖软件,美团的 “0 元奶茶券” 还未收起,京东 “满 15 减 14” 的弹窗便强势跳出,淘宝 “闪购即时达” 也带着低价福利赶来 —— 几块钱就能搞定一顿饭,这场 “薅羊毛” 的狂欢,似乎成了 2025 年外卖用户的日常。
曾几何时,“外卖 = 美团” 是大众默认的认知,这家手握近 70% 市场份额的巨头,一度垄断着消费者的点餐选择、商家的流量入口与骑手的就业渠道。但谁也没料到,2025 年仅过半,行业风向便彻底逆转:京东携百亿补贴 “突袭”,阿里率 “淘宝闪购” 入局,曾经的 “一家独大” 被硬生生搅成 “三国杀”,而昔日霸主美团,正遭遇前所未有的 “至暗时刻”。
01格局颠覆:从 “美团时代” 到 “三国割据”
2025 年 4 月,京东的入局成为外卖市场的 “转折点”。它的打法直接且粗暴 —— 砸钱补贴,短短三个月便投入 270 亿营销费用,即便新业务亏损高达 147 亿,也硬生生将外卖单日订单峰值推至 2500 万单,新业务收入近乎翻倍,从美团手中抢走了关键市场份额。
京东的 “搅局” 尚未平息,阿里的进场又添一把火。依托庞大的电商用户基数,阿里一入局便在订单量上超越美团,直接将美团的市场占有率从 73% 拉低至 44.1%—— 这是美团称霸外卖行业以来,首次在市占率上被对手超越。
如今的三大玩家,各有筹码却也各陷困境:
美团:凭借多年积累的商户资源与骑手配送网络,是扎根市场的 “地头蛇”,但正被补贴战拖垮利润;
阿里:手握资金与用户优势,敢于尝试 “电商 即时配送” 的新玩法,占尽 “天时”,却需持续投入维持竞争力;
京东:虽资金实力不及阿里,但作为最早的 “破局者”,已积累部分商家与骑手的认可,勉强占得 “人和”,却同样面临巨额亏损压力。
表面上的 “三国杀” 热闹非凡,实则是三方在巨额成本下的 “硬扛”—— 谁都不敢先松劲,怕一退就彻底失去市场。
02美团困局:利润 “腰斩再腰斩”,从百亿到十亿的坠落
翻看美团 2025 年第二季度财报,一组数据反差刺眼:营收 918.4 亿,同比增长 11.7%,看似仍在增长;但调整后净利润仅 14.9 亿,同比暴跌 89%,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98.5 亿。
要知道,去年同期美团净利润还高达 136 亿,上一季度也有 109 亿。短短三个月,利润从 “百亿梯队” 跌落到 “十亿级别”,这样的下滑速度,在美团发展史上几乎从未有过。
利润暴跌的核心,在于 “被迫烧钱”。为了抵御京东与阿里的冲击,美团在本地生活与外卖业务上的营销开支激增 51.8%,三个月花掉 225 亿,相当于每天要 “烧” 2.5 亿 —— 这些钱大多用于发放用户红包、补贴商家,只为守住岌岌可危的市场份额。
更致命的是,本地商业曾是美团的 “现金牛”,过去贡献了超七成营收,几乎支撑起公司所有利润;如今这头 “现金牛” 被迫不断 “输血”,而其他业务无法及时补位,利润下滑已成必然。
连美团曾牢牢掌控的 “话语权”,也在竞争中逐渐流失:以前它能主导价格体系,如今只要补贴稍减,部分商户的订单量、客单价就会跟着下降;曾经对骑手管理拥有绝对主导权,现在为了留住骑手,不得不宣布 2025 年底前全面取消众包骑手超时罚款,改用得分体系替代扣分,并升级防疲劳措施 —— 这并非单纯的福利改善,而是为了保住配送网络这条 “生命线”,不得不做的求生之举。
03烧钱真相:不是争外卖利润,而是抢 “流量入口”
或许有人疑惑:京东、阿里明明知道外卖不赚钱,甚至会巨亏,为何还要执意入局?答案藏在 “外卖背后的高频流量” 里。
外卖是少有的 “日活级” 场景 —— 用户早上点咖啡、中午点工作餐、晚上买水果零食,每天都会打开 APP,这种 “高频使用” 能大幅提升 APP 的打开率与使用时长。对互联网平台而言,“流量” 就是核心竞争力,而外卖,正是撬动本地生活流量的关键入口。
对京东来说,主站用户多是 “计划性消费”(如买家电、日用品),很少天天打开 APP;而外卖能帮它拉新用户,更能带动商超、医药等即时零售业务,补上 “高频消费” 的短板;
对阿里而言,目标是让用户养成 “逛淘宝时顺便点外卖” 的习惯,用电商的低价优势结合即时配送,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将电商流量与本地生活流量打通。
说白了,这场外卖大战的本质,是零售行业的 “流量争夺战”—— 谁能抓住外卖这个入口,谁就能在未来的本地生活竞争中占据主动。但代价之高令人咋舌:京东 Q2 新业务亏 147 亿,集团整体利润从去年同期 105 亿转为亏损 9 亿;阿里虽未公布 Q2 财报,但业内估算,截至 6 月其在外卖与闪购上的投入已超 100 亿,整季度预计翻倍至 200 亿;美团更不用说,利润暴跌 89%,却仍要继续砸钱应对。
资本市场也用脚投票:美团、阿里股价持续下跌,市值合计蒸发超 2500 亿港元,做空机构更是紧盯美团,短短 25 天内,对美团的卖空股数暴涨 195%。
03羊毛背后:狂欢终有尽头,谁来为代价买单?
对消费者而言,当下的低价外卖确实 “香”—— 几块钱能吃饭,几十元能喝到多杯奶茶,“羊毛” 好像永远薅不完。但短期的狂欢背后,行业隐忧已在显现,最终的代价,或许还是要由消费者、商家与骑手共同承担。
商家先扛不住了。南京一位餐馆老板算过一笔账:一份原价 30 元的外卖,经平台补贴后,他最终只能拿到 12.6 元。扣掉食材、包装、人工与房租成本,每卖一份就要倒亏 2.4 元。为了活下去,有些商家不得不降低食材标准,用预制菜代替现炒,悄悄减少菜品分量 —— 最后吃到劣质餐品的,还是消费者。
骑手也陷入两难。为了多跑几单赚补贴,不少骑手一天要换好几次电动车电池,部分鼓包的电池就像 “定时炸弹”,暗藏安全隐患;而等补贴退去,每单配送费又从 5 元降到 3.8-4.2 元,之前承诺的高收益根本无法兑现,辛苦奔波却难获合理回报。
其实,一个健康的外卖行业,既不该靠 “垄断” 挤压各方利益,也不该靠 “烧钱” 维持虚假繁荣,而需要在公平竞争中实现 “多方共赢”—— 消费者能吃到性价比高的放心餐,商家能获得合理利润,骑手能拿到有保障的收入、得到应有的尊重。
现在的 “三国杀”,或许只是行业转型期的暂时混乱。等补贴退潮,真正的竞争终将回归本质: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生态协同能力。谁能先找到 “不依赖烧钱、兼顾各方利益” 的可持续模式,谁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对我们消费者而言,享受当下便利的同时,更该期待一个长久良性的外卖生态 —— 毕竟没人愿意看到,今天薅的 “羊毛”,明天会变成自己买单的 “代价”。
此资源素材、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