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8小时炸锅!一场吐槽怎样演变成三方混战?
“西贝这菜,贵就算了,难吃还敢说是现做?”
2025年9月10日16时55分,罗永浩一条不带消费凭证、不加配图的吐槽微博,像颗火星砸进了干柴堆。谁也没料到,这则看似随意的抱怨,会在48小时内演变成横跨餐饮、公关、资本三界的激烈混战。
风波的升级,始自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硬核反击”。9月11日,刚从新疆紧急飞回北京的他,踩着“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的节点召开记者会,连用“四个一定”放话要起诉罗永浩,甚至在内部发言中痛斥其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更戏剧的是,西贝的公关乙方华与华董事长华杉突然下场站队,公开宣称“西贝未遇危机”,将预制菜的添加剂问题与农残风险对比,试图转移焦点。
面对“双杀”,罗永浩的反击堪称精准:先是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预制菜证据,接着在直播中炮轰华与华“收6000万咨询费教话术糊弄人”,更放话“不道歉就扒你老底”。三方你来我往间,#西贝预制菜# #华与华翻车#等话题接连霸占热搜,而西贝门店的冷清早已给出市场答案——兰州中心店负责人无奈坦言:“饭点连排队的人都没了,几乎没人!”
二、撕破的第一张布:高价背后的“预制菜谎言”
“人均150 的西北菜,原来靠中央厨房续命?”
这场大战最刺痛消费者的,是西贝“高端现做”人设的崩塌。多年来,西贝以“手工莜面”“现烤羊排”的匠心标签撑起高价,2023年更是凭3766万客流创下62亿元营收。但罗永浩的质疑,意外撕开了这层伪装。
随着舆论发酵,更多细节浮出水面:有探店博主曝光西贝后厨使用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18个月的预制烤鱼只需微波加热即可上桌;兰州门店负责人直言“羊肉每年一次集采冷冻发往全国,不可能天天杀羊”。更讽刺的是,华与华给出的“开放后厨”自救方案,反倒成了“自曝其短”的导火索——网友发现部分厨师无证上岗,预制菜解冻流程存在卫生隐患。
这早已不是个例。某连锁餐饮供应链从业者透露:“现在80%的连锁品牌都用预制菜,但敢像西贝这样卖高价还嘴硬的不多。”消费者愤怒的根本,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现做的钱,吃工业化的餐”的欺骗感。正如罗永浩在直播中所言:“我吐槽的不是预制菜,是收着溢价却剥夺消费者知情权的傲慢。”
三、撕破的第二张布:老板情绪化主导的“自杀式公关”
“贾国龙的脾气,比西贝的菜还硬。”
西贝的溃败,与其说是输在预制菜,不如说是输在贾国龙的情绪化应对。危机公关领域有句铁律:“先控情绪,再理事实。”但贾国龙显然反其道而行之。
从最初喊出“起诉”,到骂罗永浩“黑社会”,再到辟谣道歉信时那句硬邦邦的“假的,不能信”,贾国龙的每一次发声都在将西贝推向深渊。数据最能说明问题:9月10日营收仅降100万,12日就暴跌至200-300万,客流断崖式下滑的同时,2026年千亿市值的IPO梦也蒙上阴影。
更荒诞的是华与华的“神助攻”。作为年收600万咨询费的乙方,非但没帮西贝降温,反而因利益绑定强行站队,把自己拖进泥潭。有业内人士直言:“华杉忘了,公关的核心是赢人心,不是帮客户骂街。”最终,华杉只能私下道歉,而“华与华值不值高价”的质疑至今仍在发酵。
反观同类案例,巴奴火锅2024年遭遇预制菜质疑时,没有辩解而是直接开启“后厨直播”,让消费者实时监督,不仅化解危机还圈粉无数。两相对比,西贝的公关失误堪称“教科书级反面教材”。
四、撕破的第三张布:资本裹挟下的“餐饮信任危机”
“这场大战,从来不是两个人的恩怨。”
当舆论聚焦于罗永浩与贾国龙的骂战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关键时间点:罗永浩发博前5天,国务院食安办刚发布食品安全宣传周通知,明确要求“强化预制菜透明化”。而罗永浩吐槽后的第二个交易日,交个朋友控股股价就上涨6.32%,两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超12%。
三方博弈的背后,是更复杂的利益链条:罗永浩借吐槽收割流量、提振股价;贾国龙硬刚的底气,藏着餐饮行业成本高企的焦虑——2024年餐饮市场降温,西贝副牌“贾国龙中国堡”已全部关闭,IPO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华杉力挺客户,则是因为西贝不仅是金主,更是其“超级符号”理论的核心案例,在4A公司裁员潮下,丢不起这个客户。
但资本游戏的代价,最终由消费者买单。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西贝事件是面照妖镜,暴露了餐饮工业化转型中的诚信隐患。”当越来越多品牌靠营销话术包装溢价,靠预制菜降低成本,却不愿公开透明,消费者的信任只会一点点流失。
五、结语:餐饮的根,从来不是话术而是人心
9月15日,这场持续5天的大战终于降温:贾国龙软化态度,华杉私下道歉,罗永浩宣布不再追究。但西贝日均300万的营收损失、暴跌的口碑,以及华与华受损的行业声誉,都已成定局。
这场闹剧撕开的,不仅是西贝的预制菜谎言、公关乱象,更是整个餐饮圈的集体焦虑:在资本、成本、流量的裹挟下,多少品牌忘了“好吃、诚实、不贵”的初心?
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是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被欺骗;不是针对西贝,针对的是傲慢的品牌。”希望所有餐饮人都能记住:消费者可以为品质买单,但绝不会为谎言买单。毕竟,餐饮的根,从来不是华与华的话术,而是藏在每一口饭菜里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