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巴舞》,此词条收录于09/27,仅供参考
桑巴舞(葡萄牙语:Samba),被视作巴西的“国舞”,是拉丁舞项目之一,被认为是最大众化的巴西文化表达形式之一。桑巴游行也是狂欢节的重要活动项目,成为了巴西展示给世界的一张名片。桑巴舞是一种跨越种族、时间、国界的文化产物,是人类表现生命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文化进程的独特表现方式。
桑巴舞起源于非洲,原是一种激昂的肚皮舞,后来随着贩卖黑奴活动的兴起而开始传播开来。从16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从非洲地区向巴西贩卖黑奴,黑奴被关押在甲板里,为了打发无聊的光阴,他们以敲打酒桶和铁锅产生节拍,随着节奏跳起了舞蹈。19世纪末,奴隶制度被废除,黑人获得了解救,他们便将浓郁非洲风格的舞蹈和非洲传统的打击乐器带入了巴西,桑巴舞就此问世。桑巴舞开始在里约等城市流行后,开始仍受到中上流社会的抵制。到20世纪20年代末,桑巴舞逐渐进入白人中产阶级的生活,新型的桑巴舞从街头舞蹈进化成为一种可以在舞厅表演的舞蹈。1929年,迅速风靡至全世界,1960年桑巴舞被列入世界国际标准舞锦标赛比赛项目,成为了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正式比赛项目。
桑巴舞是一种混合了非洲、葡萄牙等多种文化影响的舞蹈,以至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动作形态和表达方法。桑巴舞曲欢快热烈,舞姿摇曳。不停的游走,移位,因而有了极强的韵律感。舞出来如热带随风摇曳的椰林,让人置身于南美的异国风情。并且桑巴舞诠释了巴西人民对自由信仰坚持不懈进行追求的力量,通过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我的立场。桑巴不仅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也描绘着反抗与坚持的表现方式,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桑巴也在二十世纪成为巴西民族身份的象征。其中,巴伊亚圆圈桑巴于2008年(最初公布于200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