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部战区陆军某旅连续第12年承担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任务;今年,对他们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有人带着九三阅兵的荣光奔赴下一个任务现场,有人即将脱下军装、告别军营。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棺椁礼兵方队训练画面(刘依慧摄)
“我要把好消息带给先烈,能接受他们的‘检阅’,我很自豪。”
9月3日上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盛典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孙浩田的身影,就在这支威武雄壮的队伍当中。
队伍走过长安街,转入待命区域,孙浩田缓缓呼出一口气,却丝毫不敢放松。他心里清楚,9天后,还有一场“检阅”在等着他。
9月5日,带着阅兵场的火热,孙浩田返回部队,投入到烈士遗骸迎回任务的高强度训练中。
9月10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孙浩田帮助战友调整军姿。(刘依慧摄)
战友们将孙浩田团团围住,“逼”着他传授九三阅兵的宝贵经验。一时间,孙浩田成了战友们的军姿“教练”。经受了九三阅兵的洗礼和考验,孙浩田将更严格的标准带到日常训练中。眼神务必犀利,站姿务必挺拔,表情务必到位。为帮助战友纠正脖子前倾的毛病,他建议战友睡觉时调低枕头高度;为了保持腰背挺直,他嘱咐战友在背部和床头之间垫上毛巾。汗水洒在训练场上,战友们的军姿愈发标准。
“礼兵准备就绪,随时接受先烈‘检阅’。”孙浩田眼中满是笃定与自豪。
“手是刺痛,心是滚烫。能为烈士鸣枪,是我毕生的荣耀。”
同样是刚从阅兵现场归来,邹浩然是此次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安葬仪式的鸣枪礼兵。为提高持枪稳定性,邹浩然在枪口悬挂砖头,单次保持持枪姿势45分钟,每天持枪训练超过6小时。为了保证27名礼兵鸣枪的协...,他们在训练场上用高音喇叭制造噪音,提升战士们的抗干扰能力,确保同时击发、分秒不差。
9月10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邹浩然进行持枪训练。(刘依慧摄)
2024年11月29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安葬仪式现场,室外气温直逼零下10摄氏度。刺骨的严寒让邹浩然的手几乎失去知觉。可一想到当年志愿军前辈在风雪中跨过鸭绿江,他的心中便燃起一团火。
“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环形广场上响起清脆的枪声,鸣枪12响代表对烈士最崇高的敬意。
“回声肃穆悠长,仿佛是在向先烈诉说如今的和平岁月。那一幕,我永远不会忘。”邹浩然说。
“这是我最后一次执行这项任务,要把每一秒都攥紧。”
9月9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高少斌训练画面。(刘依慧摄)
5年前新兵训练结束后,高少斌第一次坐上从广东开往沈阳的火车。走出车厢那一刻,寒风刮得他耳朵生疼。短短几分钟,高少斌的耳朵失去知觉,在室内待上半小时才缓过劲来。“我从小耳朵就怕冻。”高少斌说。
5年的军营生活,无数次的野外训练,让高少斌渐渐习惯了北方的冬天。流血牺牲都不怕,还怕耳朵受冻吗?
去年11月,沈阳桃仙机场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第十一批烈士遗骸迎回任务开始前,高少斌和战友提前1小时在机场站立等候。停机坪上,高少斌清楚地听见风从耳边刮过。他的耳朵从最开始的刺痛,到逐渐麻木、失去知觉,那一刻,高少斌的脑海中闪过“冰雕连”三个字。
先烈即将回家,高少斌告诉自己:“这点冷,算什么。”
“相比棺椁的重量,心中的重量,重若千钧。”
董继承的两只手抓住棺椁两侧的把手向上一抬,肌肉绷紧,手臂上的血管清晰可见,承载着英烈忠魂的棺椁,在他手中没有丝毫晃动。
作为棺椁礼兵,强大的臂力是基本功。倘若臂力不足,长时间托举棺椁时身体容易下意识后仰,导致棺椁倾斜。日常训练中,礼兵们需要双手托举20多公斤的模拟棺椁,保持同一姿势20分钟,这期间需纹丝不动。
初入军营时,退役大学生士兵董继承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为了增强臂力,他坚持每天做100个俯卧撑。两年过去,他已经可以轻松完成20多个引体向上。
9月9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董继承训练画面。(刘依慧摄)
两年来的坚持,不仅让董继承的臂膀变得更加有力,也让他的内心更加坚定。回想起第一次托举烈士遗骸棺椁的瞬间,董继承坦言:“相比棺椁的重量,心中那份对英烈的敬畏重若千钧。”
第十二批烈士遗骸迎回任务结束后,高少斌和董继承将告别军营,但他们知道,军营岁月早已在他们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里不仅把他们锻造成保家卫国的 “利刃”,更给了他们稳稳托起英烈忠魂的力量。
12年风雨无阻,12年接续传承。这支部队用行动诠释着:军营,是一座熔炉,更是一所学校;它改变人,也成就人。
战士们在这里成长,以更挺拔的姿态、更坚韧的自我、更强大的内心,接受先烈“检阅”。
【往期链接】
文章来源:新时代中国双拥(ID:xsdzgsy81)。转载需注明来自“新时代中国双拥”微信公众号,否则视为侵权。
作者: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文豪 胡家升 王非凡 通讯员王同洋
视频记者:王栋、李思谕、赵姬、谢嘉
值班编辑|马英迪(见习)
值班主编|曹舒昊 韩筱一
监 审|倪光辉 刘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