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炼丹炉”、“三昧真火”、“黄金瞳”……网友:..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不是神话,在距离地面大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一台现实版的“炼丹炉”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

这台藏在中国空间站的“太空炼丹炉”,其实就是位于天和核心舱里面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上天四年来,它一直忙着“炼丹”,只不过炼的不是长生不老的丹药,而是能扛住火箭发动机烈焰的钨合金、铌合金等“耐热高手”,以及一些新型材料。

“太空炼丹炉”

隐藏哪两大关键技术

现在,这台“太空炼丹炉”又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3000多℃,都快接近太阳表面温度的一半了。这堪比神话的硬核本领,隐藏着两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

首先是让材料乖乖听话的“悬浮术”。在地面上,熔化的金属液体在重力影响下会变得十分调皮。它们要么会像糖浆一样粘在容器上,要么会被重力拽着“分家”,不同密度的金属会像油和水那样分层,根本无法形成质地均匀的合金。但到了太空微重力环境,液态金属瞬间变乖,表面张力把它们捏成圆滚滚的“仙丹”,实验柜再通过静电场产生的力,就能将金属稳稳托住,悬在半空。这时候它完全脱离容器接触,既不沾杂质,也不被干扰,真正实现了“无容器”。

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

其次是加热金属的“三昧真火”,其实是实验柜的双波长激光系统。半导体激光“强攻”金属表面,二氧化碳激光负责“渗透”加热内部,再配合300瓦的大功率输出,哪怕是钨合金这种熔点极高的“顽固分子”,也架不住两种激光联手,被烧化成液球。

“悬浮术” “三昧真火”

能捕捉到什么“硬核数据”

“悬浮术”与“三昧真火”的精妙配合,就能帮助科学家看清极端耐热材料在超高温下的“真面目”:比如钨合金熔化后怎么流动、冷却时怎么结晶,这些地面实验永远捕捉不到的“硬核数据”,正在为我国新型耐热材料的设计铺路。

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正式运行

未来,它们可能变成宇宙飞船的“铠甲”,能抵御穿越大气层时的熊熊烈焰;也可能化作火箭发动机的“心脏”,在极端高温下保持稳定运转。太空炉里每炼就一颗 “金丹”,意味着人类驶向星辰大海的梦想更进了一步。

中国地下700米

有一个“黄金瞳”!

今天(8月26日),在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我国科学家十年磨一剑建设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开始正式运行了,要捕捉宇宙中的幽灵粒子——中微子。该实验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位于水池内(尚未灌水)的中心探测器(外部图)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附近的地下700米处,可以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并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它们的能谱。

中微子可谓是回溯宇宙过往的时间胶囊,也是探索宇宙未来的一把钥匙。捕捉中微子极其困难,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瞬间就有上亿中微子穿透...,但是根本无法察觉。而捕捉中微子的关键就是:光电倍增管。

光电倍增管,也被科学家称作“黄金瞳”,它能看到中微子击中闪烁体时发出的微弱荧光,这亮度只是手机屏幕亮度的百亿分之一。

藏在玻璃内部的金属薄膜厚度只有几十纳米,曾是国外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中国科学家自己摸索,通过千万次的试验,才终于成功打破这一垄断,也让单个光电倍增管的价格降低了一倍以上。

在江门中微子实验里,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光电倍增管一共有4.5万个,这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节省成本几亿元。

△中心探测器内部的有机玻璃球及光电倍增管

每一次技术突破

每一项研究成果

都是中国科研人

脚踏实地、不懈奋斗的见证

他们以智慧和汗水

默默书写着国家的未来与骄傲

向科研工作者们致敬!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网”、“央视新闻”

编  辑丨欢 乐

责  编丨孙小千

审  核丨晋哲楠

值班编委丨钟亚楠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