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新华社新华视评发布《舆情通报不能开“空头支票"》,指出少数地方“把通报当成给舆论降温的工具,拖延到热点转移后,相关处置结果却没了下文。情况通报变为一纸’空头支票’。”应该说,在网络舆情治理领域,这样的“烂尾工程”并不鲜见,这篇文章击中时弊。
先看看这篇文章都说了哪些关键问题。
1、分析了“空头支票”“烂尾工程”背后的动机:
“既想用及时回应平息舆论,又不愿动真碰硬解决问题,认为只要熬过’舆情高峰’,此后无人追问就当’无事发生’。”
2、指出了“空头支票”的危害:
“如果’开展相关调查’成为一种应对舆情的权宜之计,’后续公布结果’的承诺成’烂尾工程’。伤害的就不仅是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更是对公信力的持续透支。”
“处置结果的石沉大海,还会给谣言留下扩散空间。一旦再次发酵,就会形成更大的’舆论风波’,进一步加剧信任危机。”
3、该文认为考核约束不足,助长了这种情况:
“在有的地方考核体系中,对舆情回应有硬规定,但对调查时限、拖延问责却没有强约束。个别干部往往视舆情热度选择性公开处理结果。”
4、对于舆情应对,作者态度鲜明:
“回应舆情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公布真相才是根本。”
“舆情通报从来不是一场与公众记忆力的博弈,而是检验干部担当的必答题。公众期待的不是’漂亮话’,而是’实在事’。与其费尽心机’躲猫猫’,打’空头支票’,不如实事求是、说到做到。”
接下来谈谈笔者的看法:
1、开空头支票,搞烂尾工程,说到底是对网络舆情规律认识不清,党性原则不强,责任担当不够,侥幸心理作祟。
2、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提到,多次回应舆情不力,容易变成“舆论招黑体”,背后就是公众形象和公信力的坍塌。持续下去,最终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你说啥公众都不信了。那将是极其危险的局面。舆情烂尾可休矣!
3、党中央极其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既是法律法规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也是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要求,更是凝聚人心,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政权长治久安的要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就要求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门都尽职尽责,维护好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4、每一次网络舆情事件的热度终会消散,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每多一张“空头支票”,多一个“烂尾工程”,自身的公信力就会减一分。那些客观存在的未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那些积压许久未得到合理疏导的情绪,依然存在,并且会不断淤积,不断发酵,小事变大事,个人情绪变成群体情绪,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酝酿着下一次的更大的舆论风暴,甚至演变成更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5、网络舆情有分级,但无大小。只有认真处理好每一件小事情,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大事发生,才能练就处理大事的能力和机制。
6、重视并积极开展舆情党建,创建舆情党建品牌,建立并强化“舆情吹哨,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从思想意识,政治站位到能力机制,多维度多方面提升网络舆情治理水平。对于当下和今后的网络舆情治理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