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旗下公司更名,娃哈哈更名,宗馥莉终于不再伪装了!

41天前她挥刀自立门户,41天后她转身叫回“娃哈哈”。年龄41、品牌41天、决定41字头,巧合还是宿命?10月23日晚,据第一财经,山东多位经销商证实:已接到“宏胜系”业务员通知,缴纳保证金,2026年继续销售“娃哈哈”。谁都没想到,“娃小宗”高调登场后,首个大转弯来得如此之快。一个是价值911.87亿元的国民品牌,一个是新近注册、动作频频的新旗号;一个是父辈打下的江山,一个是女儿要走的路。

她出生在杭州工厂区的烟火里,长在“娃哈哈”的流水线上。2007年,宗馥莉29岁,接手当时还是代工厂的宏胜集团,地点在萧山,办公室里最常见的不是PPT,而是配料罐和印刷卷。她没有神话开始,也没有天降奇兵,更没有一步登天。2016年,她在内网第一次抛出“自有品牌”设想,名字还未定;2023年,她全面走到台前,开始盘点股权、梳理渠道、调账成本。关键事件一个接一个:2024年2月至5月,宏胜密集提交“娃小宗”“宗小哈”“娃小哈”数十个商标;9月12日,文件曝光,宣布2026年启用新品牌;9月30日,“娃小宗”官微上线,空无一言却热度陡升;10月10日,宗馥莉辞任娃哈哈法人、董事及董事长,程序完备;10月23日,经销商又被通知,继续卖“娃哈哈”。那个时候她还是“董事长”,现在她是“控股人”,将来她想做“决策者”。不是退场,不是逃离,而是换场。

9月12日杭州,公司会议室里,经销条线收到《沟通通知》:因历史遗留问题短期难解,“娃哈哈”商标使用须全体股东一致同意,2026年新年度拟更换使用“娃小宗”。话音未落,渠道群里炸开了锅。有人问:“老品还能卖多久?”有人急:“促销物料谁来出?”还有人叹:“新品牌,冷柜怎么排?”9月下旬,宏胜团队在华东样板市场测“娃小宗”凝香乌龙,4元/瓶,无糖概念,圆瓶、水墨、轻配方,陈列一周,动销一般;10月初,业务员在济南天桥区一家批发市场对话经销商——“先铺20件试水,给陈列费。”对方摇头:“不是不支持,是不敢赌。”对比之下,9月以来娃哈哈系公司接连更名为“宏胜”,股权和人事在加速;而渠道端,保证金、任务量、铺货率,都在加码。她在前冲,渠道在后看;她要新故事,市场要旧确定。

娃哈哈旗下公司更名

有人说她借“娃小宗”绕开股东,有人说她要切割资产,还有人说她轻视情怀、重投效率。质疑不止一个:品牌为什么要换?经销商怎样买单?消费者能不能认?股权结构写在工商里:上城文商旅46%,宗馥莉29.4%,职工持股会24.6%;“娃哈哈”商标不属于个人,使用要全体同意;年内尝试转移商标未果,法律边界清清楚楚。她的回应不在社交平台,而在动作里:商标预布、微博开号、单品试水、公司更名、职务退出。一句句官宣不多,一步步落子很重。她没有公开辩解,也没有情绪对垒,更没有道德对撞;她选择用流程与时间作答:当“娃小宗”遭遇渠道保守时,她先让经销商吃到“娃哈哈”的确定性;当“继续卖娃哈哈”的通知发出时,她把“风险”和“现金流”先稳住。这是退吗?是回马枪吗?不是妥协,不是任性,而是止血。

娃哈哈旗下公司更名

8月底的专访里,她承认2025年上半年娃哈哈销量增速回落,华东AD钙奶销售额跌37%,纯净水市占从18%到12%,旺季的失速让所有人紧张。9月,风声最紧;10月,动作最稳:经销商保证金通知到位,2026年继续卖“娃哈哈”。谁都没想到,“全面更名”的叙事中场按下了暂停键;“先新后旧”的队形改成了“新旧并行”;谁都没想到,最保守的选择,恰恰是眼下最勇敢的决定。她没有把经销商推上孤岛,也没有把消费者赶去新岸,更没有把团队绑在单一赌桌。保留“娃哈哈”的确定性,试错“娃小宗”的可能性;守住老品牌的现金流,培养新品牌的产品力;把法律的边界当底线,把市场的反馈当方向。那个时候她试图快,现在她选择稳,将来她或许能快稳相加。

这是一个关于家族与现代治理的拉锯,也是一个关于情怀与效率的博弈。品牌可以新,渠道要稳;愿景可以大,节奏要准;路线可以争,规则要守。面对争议,最难的不是解释,而是选择。把赢面押在时间上,把耐心留给市场,把善意给到伙伴。等风停一停,等水清一清,等产品真正说话——不是谁输谁赢,而是让更多人得益。这才是一个中国国民品牌该有的气度。

相关推荐

  • 暂无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