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声明:翻车与我集团无关,翻车的北汽212,竟然和北汽集团没关系?

这两天,一条越野车表演翻车的视频在车友圈里刷屏了。

更引人注目的是后续发展——一辆212越野车翻了,结果北汽集团连夜发布澄清声明,说这车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场面着实让人纳闷:明明写着“北京汽车制造厂”的车,怎么就不是北汽的了?这背后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买车人仔细品味。

名字的迷惑性:你认准的品牌,可能早已物是人非

事情发生后,不少媒体和自媒体在报道时,很自然地用了“北汽212”、“北京汽车212”这样的称呼。这不怪媒体不专业,实在是这名字太有误导性。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北京汽车制造厂”不就是北汽集团吗?这不就相当于“上海大众”就是“上汽集团”的一部分一样顺理成章吗?

但现实打脸了。北汽集团火速切割的态度明确告诉我们:事情没那么简单。

细究起来,这两家企业虽然名字相似,却是完全独立的两码事。

北京汽车制造厂有限公司如今是一家民营企业,而北汽集团是正经八百的国企。二者的关系,早在2016年就已经彻底分离;北汽集团当时将所持股份全部出售,2020年又被青岛富路集团收购。

说白了,我们记忆中那个生产BJ212的北京汽车制造厂,早已不是原来的它了。

买车如相亲,不能只看“家世”和“长相”

这个事件给所有消费者提了个醒:在掏钱买单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

第一,品牌名不等于企业实质。

我们常常会被一个熟悉的品牌名所吸引,以为背后还是那家企业、那个标准、那种品质。但在这个资本快速流动的时代,品牌易主、工厂转手已经司空见惯了。

就像北京汽车制造厂,名字还是那个名字,情怀也还是那个情怀,但内核已经完全不同了。这倒不是说民企就一定不如国企,而是说企业的背景、实力、标准都可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情怀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当安全保障。

BJ212确实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那种复古的外形、军车的基因,很容易唤起人们的情怀。但当我们考虑购买时,必须把情怀和现实分开看待。

这次翻车事件,尽管是在表演环境下发生的,但也足以让人对其产品安全性产生疑问。买车归根结底是买一个交通工具,安全性和可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三,售后保障看企业实力,不是看品牌历史。

一家企业的售后网络、配件供应、服务品质,直接关系到车主未来几年的用车体验。一家有雄厚背景的企业,更有可能提供持久、稳定的售后服务。

消费者怎样避免“误嫁”?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该怎样避免这种“认错门”的情况呢?

做点功课很重要。在决定购买前,花点时间了解一下生产企业的背景: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主要股东是谁?在行业内的口碑怎样?经营状况怎么样?

别被名字迷惑。看到熟悉的品牌名,多问一句:这个品牌现在到底是谁在运营?还是原来的那家企业吗?

重产品实质,轻品牌光环。重点关注车辆本身的配置、性能、安全性,以及真实车主的使用评价,而不是单纯被品牌故事所吸引。

名字会骗人,品质不会

商业世界就是这样,名字、品牌这些无形资产可以买卖,但企业的实力、产品的品质、造车的匠心,这些是骗不了人的。

北汽集团之所以急着切割,无非是要保护自己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而北京汽车制造厂虽然继承了金字招牌,但要赢得市场,终究要靠过硬的产品品质。

这次翻车事件,翻的不只是一辆车,更是翻开了中国汽车行业品牌乱象的一角。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从中悟到:在市场上,唯一不会骗人的是产品的真实品质,而不是那个听起来耳熟能详的名字。

下次当你被一个充满情怀的品牌吸引时,不妨多想一想:你买的,到底是谁家的产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