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天干物燥!随着气温下降、空气湿度降低,“秋燥”的感觉是不是越来越明显了?皮肤紧绷、喉咙干痒、甚至嘴唇起皮……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秋季补水至关重要,喝水也大有学问!
为什么秋季要更注重喝水?
1.空气干燥:秋风带走大量水分,...通过皮肤、呼吸散失的水分增加。
2.感知迟钝:气温降低,身体对“渴”的感觉不像夏天那么敏锐,更容易不知不觉缺水。
3.代谢需求:秋季身体需要适应气候变化,保持充足水分是维持正常新陈代谢的基础。
4.对抗秋燥:充足的水分能有效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便秘等“秋燥”症状。
秋季健康饮水“黄金法则”
1.总量要足,少量多次
别等口渴才喝!当你感到口渴时身体就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1700毫升(约7-8杯),秋季建议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达到2000毫升左右更佳。
建议少量多次,清晨一杯温水唤醒身体,三餐前适量补充水分,工作间隙及时润喉,睡前1-2小时喝一小杯(避免频繁起夜)。把水杯放在眼前,或者设个提醒,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
2.喝对“养生水”(适量)
清晨一杯温蜂蜜水(水温低于60℃),润肠通便;发酵度高的红茶、乌龙茶,性温适合秋季;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缓解眼干;经典的雪梨水或银耳羹生津润肺(记得少加糖)。它们能起到增添风味和润燥的效果,但核心还是要以白开水为主。
提醒:这些饮品不能完全替代白开水,且含糖饮品需控制总量。
3.特殊人群更要注意
老年人对口渴感知弱,家人要提醒他们主动喝水,尤其晨起、睡前和起夜后少量饮水很重要;孩子们活动量大,需按体重比例饮水,课间和运动后要及时补水;户外工作者或运动达人,出汗多时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淡盐水或适量运动饮料)。
4.关注身体“缺水信号”
当身体的尿液颜色深黄(晨尿除外),排尿次数减少(正常每天约6-8次),感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嘴唇干裂、皮肤弹性下降,轻微头痛、头晕……出现这些信号,要赶紧补充水分!
秋季饮水小贴士!
●随身携带保温杯:方便随时喝到温水,环保又健康。
●水果蔬菜来助力:梨、葡萄、柚子、萝卜、莲藕、南瓜等秋季果蔬水分含量高,也能辅助补充水分和维生素。
●室内加湿:使用加湿器或在暖气旁放盆水,增加室内湿度,减少呼吸道和皮肤的水分流失。
●避免“牛饮”:一次喝太多水会增加肾脏负担,还可能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小口慢饮才是王道。
秋天不是少喝水的季节!主动、足量、温饮、分次才是秋季喝水的核心原则。喝够水、喝对水对于抵御秋燥、保持身体活力至关重要!
你的保温杯准备好了吗?转发提醒你关心的人,一起健康度过金秋吧!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