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洪水暴露多少水患短板,(专家原创)贵州榕江县2025年6月暴雨和洪涝灾害全面复盘及..

文章全文

(专家原创)贵州榕江2025年6月暴雨和洪涝灾害全面复盘及经验总结

一、2025年6月28日,榕江县全城撤离决策过程如下:

• 早期监测与预警:6月28日凌晨5时,榕江启动防汛四级响应,随着雨情和水情变化,4小时后提升至防汛三级响应,又过了半小时,迅速提级至二级,并要求大家紧急撤离。

• 水情分析与会商:9时30分,根据水情预报,预计榕江县都柳江石灰厂水文站于6月28日16时洪峰流量将达7500立方米/秒,超出保证水位,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为防汛Ⅱ级应急响应。12时许,经组织应急、气象、水务、自然资源及水文等部门再次会商研判,预计都柳江石灰厂水文站于6月28日17时左右出现洪峰水位253.50米,超保证水位2.0米。

榕江洪水暴露多少水患短板

• 响应升级与决策下达:基于上述严峻的水情分析,榕江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从12时30分起,将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提升为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并发布紧急通知,要求人员不要滞留在家,全部撤离出去,同时公布了七大洪区人员的具体撤离路线。

• 组织实施与保障:全县各路救援力量,包括武警贵州省总队、消防、公安、民兵等,以及兄弟县和民间赶来的支援力量,参与到撤离行动中,争分夺秒转移群众。最终,全县撤离转移群众41574人,确保了人民生命安全。

二、2025年 6月 28日,榕江县因遭遇 3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进行全城撤离。其过程如下:

• 发布撤离指令:从凌晨5 点到中午12 点半,榕江县防汛等级从四级连升到一级。10时 59分,榕江发布七大洪区人员撤离路线,要求人员全部撤离。

• 组织人员转移:全县8000 余名干部参与撤离工作,通过广播、敲锣、喇叭喊话等方式,用普通话和榕江话轮番通知居民撤离。救援力量包括武警、消防、公安、民兵等,他们争分夺秒转移瘫痪老人、坐月子的母亲、年幼的孩子等特殊人群。民间救援队如洛阳伊川神鹰救援队、贵州桐梓蓝天救援队等也参与其中,负责疏散群众和转移被困人员。

• 前往安置点避险:居民们携带贵重物品和生活必需品,按照指定路线前往高处的安置点,如榕江县第二中学、榕江县民族中学等。部分低洼地区的居民因道路被淹,需乘坐冲锋舟转移。

• 洪峰过境:下午5 点多,洪峰过境,都柳江、寨蒿河和平永河的水漫进县城,街道被洪水淹没,树木和楼房部分露出水面。

• 安置与保障:安置点为居民提供了食品、饮用水、棉被等物资,忠诚镇还组织力量为安置点群众制作并送去一万份盒饭。晚上,撤离群众在安置点休息,救援人员也在完成任务后稍作休整。

三、榕江县全城撤离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困难:

• 交通拥堵:全县需转移11992 户居民,导致出城主干道车流量激增。高速实施 “只出不进” 管控,低洼地带车辆需转移至高地,进一步加剧了道路负荷。厦蓉高速榕江段因车流过大陷入瘫痪,部分路段通行速度缓慢,有车家庭多数因拥堵选择弃车步行。

• 道路状况差:上一次洪峰过境的积水还未完全退去,被冲垮的房屋、倒伏的树木横亘在路上,街道上淤泥盖过脚踝,给撤离的居民和救援车辆带来极大不便。

• 通讯信号不佳:撤离过程中信号不好,电话很难接通,居民联系家人和救援人员沟通协调都受到影响,增加了撤离的组织难度。

• 特殊群体撤离困难: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孩子又在外地,需要救援人员找来轮椅,将老人推到安全地带。还有一些病重老人无法自行转移,需要救援人员专门护送。

• 部分居民不愿撤离:尽管政府已经发布了撤离通知,但仍有部分居民不愿意离开家园,工作人员需要反复劝导,确保不漏下一个人。

• 洪水带来次生风险:水面上漂浮着各种杂物,如塑料盆、头盔、被冲散的桌椅等,这些物品对冲锋舟造成阻碍,甚至导致冲锋舟被划破,发动机也容易被缠住熄火,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风险。

• 时间紧迫任务重:洪峰预计17 时过境,居民需在数小时内完成撤离,救援力量需要在短时间内转移大量群众,包括瘫痪老人、坐月子的母亲、年幼的孩子等,任务十分艰巨。

四、榕江县全城撤离过程中,政府应急响应速度体现出“快速提级、高效联动” 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响应级别动态升级迅速

从6 月28 日凌晨5 时启动防汛四级响应,到上午9 时提升至三级,半小时后升至二级,中午12 时30 分直接提级至Ⅰ 级应急响应并下达全城撤离指令,10小时内完成四级到一级的响应升级,响应节奏紧跟雨情、水情的恶化速度,为撤离争取了关键时间。

(二)决策与执行衔接高效

在发布Ⅰ 级响应的同时,同步明确撤离范围、路线和安置点,避免 “决策空转”。武警、消防、公安等救援力量迅速到位,仅用数小时就完成对重点区域群众的优先转移,尤其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采取 “一对一” 帮扶转运,确保指令落地 “不滞后”。

(三)跨部门协同响应及时

应急、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实时会商,每小时更新水情预报和险情判断,为决策提供动态依据;交通、医疗、民政等部门同步启动物资调配、道路保障、安置点准备等工作,形成 “监测 - 研判- 决策- 执行” 的闭环,响应效率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

这种响应速度既依托于前期预警机制的灵敏性,也得益于应急体系的快速动员能力,为最终实现 “零伤亡” 转移奠定了基础。

五、以下是一些榕江县全城撤离组织工作的具体案例:

• 干部敲锣喊话确保不漏一人:榕江县古州镇政府武警干事熊科栋,在6 月28 日上午10 点接到通知后,提着黄锣走街串巷,在场坝街敲锣喊话三个小时,一个巷子一个巷子排查,一家一家敲门,确保该区域群众全部撤离,之后还在社区口待命,防止有人返回。

• 救援人员背老人撤离:街道工作人员在通知群众撤离过程中,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直接将其背在肩上,以确保撤离速度,展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救助。

• 多地区民兵支援:凯里市人武部组织40 余名民兵进入榕江县城区,帮助行动不便老人转移,并协助交通部门疏通交通要道;丹寨县人武部集结官兵民兵奔赴灾情一线,有序组织群众撤离并维护现场秩序;麻江县人武部组织民兵以3 人为小组,逐户敲门搜救,用担架、背驼等方式转移行动不便的老人。

• 安置点提供热食:忠诚镇作为洪灾后勤中心,由村超啦啦队员、球员等组成的后勤人员,在镇书记杨胜涛的组织下开锅起灶,6月 28日做出一万份盒饭供给县城安置点,让像潘老叶这样的群众在安置点吃上了热饭菜。

• 救援人员安抚婴儿:在转移撤离过程中,一位武警战士小心翼翼地抱着正在哭泣的婴儿,一边安抚一边加紧撤离,体现了救援人员在紧张工作中对受灾群众的人文关怀。

六、榕江县全城撤离的组织工作积累了多项实用经验,可为同类应急事件提供参考:

• 提前预警与快速响应结合:依托气象、水文监测数据,提前研判洪峰时间和影响范围,迅速升级应急响应(从四级到一级仅数小时),为撤离争取关键时间。同时,将预警信息转化为具体行动指令,确保各部门快速联动。

• 网格化管理压实责任:将辖区划分为多个网格,安排干部、党员、志愿者 “包片包户”,明确每个网格的转移负责人,通过 “敲门行动” 逐户排查,确保特殊群体(老人、孕妇、残障人士等)被重点关注,避免遗漏。

• 多元力量协同作战:整合专业救援力量(武警、消防、公安)与民间资源(志愿者、商户、社区工作者),专业队伍负责涉水救援、交通疏导等攻坚任务,民间力量承担通知、帮扶、物资分发等辅助工作,形成 “专业 民间” 的高效配合模式。

• 信息传递全覆盖:针对不同群体特点,采用 “科技 传统” 手段结合的方式 —— 通过微信群、短信、广播覆盖多数群众,用敲锣、方言喊话、上门提醒等方式覆盖老年人、信号薄弱区域居民,确保撤离通知无死角。

• 安置保障精细化:提前选定学校、体育馆等安全场所作为安置点,预先储备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物资,同步安排医护人员、心理疏导人员驻点,甚至考虑到宠物安置等细节,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稳定群众情绪。

• 坚持 “生命至上” 的底线思维:在撤离过程中,始终将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对不愿撤离的居民耐心劝导,对行动不便者采取背、抬、用轮椅护送等方式,坚决做到 “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彰显应急管理的核心价值。

七、榕江县全城撤离的组织工作中,有多个亮点值得借鉴,主要体现在高效协同、精准施策和人文关怀等方面:

• 快速响应与指令传达:防汛响应迅速升级,从四级到一级仅用数小时,且通过 “广播 敲锣 方言喊话” 等多元方式,确保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尤其是老人、少数民族群众)都能及时接收撤离信息,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遗漏。

• 全员动员与责任到人:8000余名干部下沉一线,实行分片包联机制,对特殊群体(瘫痪老人、产妇、儿童等)采取 “一对一” 帮扶转移,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确保 “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 专业力量与民间力量联动:整合武警、消防、公安等专业救援力量,同时吸纳民间救援队参与,形成 “专业队伍攻坚 民间力量补位” 的救援格局,提升了转移效率和覆盖范围。

• 安置保障前置化:提前划定学校等高处场所作为安置点,同步储备食品、饮用水等物资,甚至组织力量为安置点群众制作热食,在紧急转移中兼顾了基本生活需求,稳定了群众情绪。

• 科技与传统手段结合:既依靠水文监测、气象预警等科技手段预判洪峰,为撤离争取时间;又用 “敲锣、喇叭喊话” 等传统方式覆盖信号不佳区域,弥补了极端天气下通讯可能中断的短板。

这些做法在应急响应的速度、覆盖的精准度和保障的温度上形成了合力,为同类突发灾害的人员转移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八、榕江县全城撤离过程中,社会力量与政府救援形成有效互补,在多个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补充救援力量,助力人员转移

• 民间救援队(如蓝天救援队等)携带冲锋舟、救生衣等专业设备,参与低洼区域被困群众的搜救和转运,尤其在道路中断的区域,利用小型船只填补了大型救援设备的覆盖空白。

• 本地志愿者自发组成服务队,协助社区干部逐户通知、引导群众,帮助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搬运物资、前往安置点,缓解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

(二)支援物资保障,丰富安置供给

• 爱心企业和商户紧急捐赠食品、饮用水、被褥、药品等物资,补充政府调配的缺口,部分企业还提供车辆协助运输物资到安置点。

• 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线上筹款、物资募集等方式,为安置点提供奶粉、女性用品、儿童玩具等个性化物资,提升了群众的生活保障质量。

(三)参与秩序维护与服务

• 志愿者在安置点承担登记信息、分发物资、清洁环境等工作,同时开展心理疏导,通过聊天、组织简易活动等方式缓解群众的紧张情绪。

• 本地司机自发组成 “爱心车队”,在道路允许的情况下,免费接送未及时转移的群众,协助打通撤离 “最后一公里”。

社会力量的快速动员和灵活参与,不仅增强了救援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也体现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协作精神,成为应急救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

注:(华水水利设计院曹同钢整理,仅供行业从业者内部技术交流和方便查找资料用,旨在为水利水务和防汛抗旱全行业做点贡献,不另做他用。多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

2025.8.2

编辑:水利专家交流驿站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说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部分推送文章及图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并致谢忱!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仅标明(或未能标明)转载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