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全红婵上大学收获的不只是文凭,全红婵去上大学了!“放弃”跳水的背后真相是什..

媒体:全红婵上大学收获的不只是文凭

时光悄然滑过指尖,开学的第一周就这样轻轻落下帷幕。而就在这个初秋,奥运冠军全红婵,也即将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她的大学时代,正要开始。

她选择的学府是位于广州的暨南大学。这是一所211高校,隶属于中央部属,名声响亮、底蕴深厚。得知全红婵将在这里开启学业,许多人都由衷地为她喝彩、祝福。

但也有人悄悄发出疑问:她是不是要离开跳水池了?比赛的赛场上,还会出现她的身影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007年出生的全红婵,今年刚满18岁。她从十米跳台走向大学课堂,并不是转身离去,而是扩展人生的边界。

看她的成绩单: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十七枚金牌在她身后闪烁,“水花消失术”几乎是她的代名词。

她为国家争得荣誉,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如今她步入大学,在许多人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然而,也有人淡淡地说:运动员读大学,不过是镀一层金,拿一张纸罢了。

可这样的说法,其实裹着偏见的壳。

体育的生命有其期限,但知识没有终点。全红婵的选择,像是一盏灯,提醒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运动员:世界不止于赛场,人生还有更宽广的远方。

据了解,全红婵就读的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她将接受“学业 比赛”的双轨培养。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镀金”,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突破——在维持高水准训练的同时,她更要填补知识的空白,打破人们对运动员“只会体育”的单一想象。

媒体:全红婵上大学收获的不只是文凭

更令人振奋的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我们熟悉的“亚洲飞人”苏炳添透露,学校将为全红婵这样级别的运动员开设“二沙精英班”,定制特殊的培养方案:弹性学制、个性化课表,还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媒体素养等课程……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从竞技能力到综合素养的跨越。

长期以来,许多运动员生活在“训练—比赛—恢复”的三点一线中,视野难免被高墙遮蔽。我们也听过太多退役运动员转型艰难、迷失方向的故事。

而大学,恰恰可以成为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拓展可能性的地方。它不仅延长运动员的职业生命,更拓宽了他们的人生选项。

这种“特殊培养”,关注的也不仅是运动专业本身,更包括沟通、思维与那些可以带走向更远未来的“可迁移能力”。它要做的,是帮助运动员在告别赛场之后,稳健、自信地开启“第二人生”。

所以,顶尖运动员上大学,绝不只是一纸文凭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新型成长路径的探索,是让知识真正成为生命深处的力量。

全红婵的大学旅程,因此不仅仅属于她自己。

媒体:全红婵上大学收获的不只是文凭

她向所有运动员证明:职业发展与学历提升可以同步进行,不必等到退役才匆匆起步。她也在悄悄改变一种固执的偏见:运动员≠运动机器。

他们不只是奖牌获得者,更是渴望知识、经历成长疼痛、怀揣多元梦想的——普通人。

全红婵的故事,正在为中国体育提供一种新的答案:运动员不必再被“退役即失业”的阴影笼罩。学业,可以成为他们转型的“安全绳”;知识,能为他们的人生持续续航。

从奥运跳台到大学课堂,全红婵完成的不是一次转身,而是一次跃迁。

这一次没有漫天水花,却有寂静之中蓬勃生长的回响。那是知识赋能体育的真实声音,是一个运动员走向“全面成长”的优雅转身,更是中国“体教融合”道路上的一缕曙光。

媒体:全红婵上大学收获的不只是文凭

全红婵曾微笑着说:“以前我觉得,跳水就是我人生的全部。现在我明白,大学是我人生的另一个‘跳台’,在这里,我能跳得更高,看得更远。”

从14岁在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到如今带着辉煌走进教室,她的每一步都走在聚光灯下。

但难能可贵的是,她比谁都清醒:比赛的巅峰终会过去,而知识搭建的舞台,永不谢幕。

现在,她即将跃入新的航程。我们期待她,飞得更高,去看更远的风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