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必须要知道的七个社交
“禁忌”越早知道越好!
在社交中,有些行为看似不起眼,却会悄悄消耗你的个人魅力,甚至让人下意识想远离你。
以下七个“丢魅力”行为,越早甩掉越好,让你自带吸引力:
1. 过度自嘲:看似谦虚,实则暴露不自信
行为表现:
- 别人夸你“这件衣服真好看/今天的妆容很适合你哦”,你立刻说“便宜货,我穿什么都土/没有,没有,化得不好看”;
- 工作或学习完成出色,却说“我就是运气好,换谁都能行”。
好感度降低原因:
过度自嘲本质是“自我否定”,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敷衍赞美,或怀疑自己的判断(“难道我眼光有问题?”)。
长期如此,别人会默认你“真的不行”,不再愿意给你机会。
可以换成:
- 坦然接受赞美:“谢谢,这件衣服是我挑了很久的”“很适合我吧,今天的妆容是我新学的呢。”;
- 用“客观事实”回应:“这次项目能成,前期调研做了两周,确实下了功夫”“这次竞选,我可是准备了好久的呢”。
2. 随意评价他人外貌:暴露低情商
行为表现:
- 对胖的人说“你该减肥了”,对瘦的人说“你太瘦了,像生病”;
- 看到别人换发型/妆容,脱口而出“不好看,还是以前适合你”。
降低好感度原因:
外貌是个人最敏感的隐私之一,随意评价等于强行介入他人的“自我认同”。
即使出于“关心”,也会让人觉得你在审视TA的缺陷,甚至暗含攻击(“你不够美/健康”)。
可以换成:
- 外貌相关话题“非主动不问,非赞美不说”;
- 如果想表达关注,换成正向角度:“你最近状态看起来很好,有什么秘诀吗?”
3. 打断别人说话:隐性的自我中心
行为表现:
- 别人刚开口,你就抢话“我知道,这事我也经历过”;
- 对方分享观点时,你急着反驳“不对,应该是……”。
好感度降低原因:
打断的本质是“我比你重要,我的表达优先于你的感受”。
这会让对方产生“不被尊重”的抵触情绪,哪怕你观点正确,也会因态度扣分。
可以换成:
- 说话前停顿3秒,确认对方已结束表达;
- 用“接话”代替“抢话”:“你刚才说的这点很有意思,能展开说说吗?”
4. 过度追问隐私:让人想对你设防
行为表现:
- 刚认识就问“你月薪多少?”“为什么还不结婚?”;
- 朋友说“最近有点烦”,你穷追不舍“到底怎么了?快告诉我”。
好感度降低原因:
隐私是人际关系的“安全距离”,过度追问会让对方感到被冒犯。
尤其是初次见面或普通关系,你的“好奇”可能被解读为“打探虚实”或“闲得没事管闲事”。
可以换成:
- 关系未到,只聊“可公开信息”(兴趣、工作内容、天气等);
- 对方不想深谈时,及时收口:“没事,等你想聊的时候随时找我”。
5. 炫耀式分享:优越感毁掉好感
行为表现:
- 朋友圈发旅游照配文“哎,每次出国都不知道穿什么”;
- 聚会时说“我家小区车位太贵了,30万一个,根本不值”。
好感度降低原因:
炫耀的核心是“隐性对比”(我比你好),即使你无意,也会让他人产生落差感。
心理学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会触发嫉妒或自卑,让人本能想远离你。
可以换成:
- 分享时加“自黑”或“示弱”:“这次旅游被坑惨了,攻略没做好,差点迷路”;
- 聚焦他人感受:“你们去过XX吗?有什么避坑建议吗?”
6. 习惯性否定他人:浇灭所有交流欲望
行为表现:
- 别人说“想尝试自媒体”,你说“现在早过了红利期,别浪费时间”;
- 朋友推荐电影,你说“这部评分才6分,肯定不好看”。
好感度降低原因:
否定本质是“关闭可能性”,会让对方觉得“和你聊天很扫兴”。
没有人喜欢被泼冷水,你的“理性分析”在他人眼中可能是“打压式交流”。
可以换成:
- 先肯定再补充:“这个想法挺有创意的,要是能加上XX元素会不会更好?”;
- 不认同时保持中立:“各有各的玩法,你试试看呗,反正没坏处”。
7. 负面情绪泛滥:消耗他人能量
行为表现:
- 每次见面都抱怨“工作太卷了”“对象太懒了”;
- 朋友圈频繁发“人间不值得”“活着好累”。
好感度降低原因:
心理学中的“情绪传染”显示,负面情绪会快速消耗他人的心理能量。
偶尔倾诉是信任,但长期“倒苦水”会让人想躲着你,毕竟谁都想靠近“情绪稳定的小太阳”。
可以换成:
- 倾诉前先筛选对象:只和真正关心你、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聊;
- 用“解决方案”代替“抱怨”:“最近工作压力大,你平时怎么调节的?求支招”。
魅力提升的底层逻辑:
让人在你身边感到“被滋养”
真正有魅力的人,往往具备两种能力:
- 给人“优越感”:通过倾听、提问、真诚赞美,让对方感到自己被重视;
- 传递“情绪价值”:相处时让人放松,分别后让人怀念(比如幽默、靠谱、有边界感)。
避开以上七个行为,本质是让“社交天平”趋向平衡——你既不刻意讨好,也不随意消耗他人,而是用舒服的姿态,吸引同频的人靠近。记住:你的魅力,藏在对他人的“看见”里。
微信号丨Tnt200603014
想分享自己经历的可加以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