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几天网上热议的“2025年大连海昌发现王国主题公园走光楼梯事件”,开始我没有太关注,因为9月份有很多比这重要的大事需要说。但最近,这件事情背后的评论折射出当前群体思维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以纠正,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今,很容易被网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话题利用。比如最近“携笔从戎户口注销”之类的话题,比如那些拿着他国经费误导我国民众的公知,再比如那些“润”到美、日那些“润人”。新华社告诫大家,这些都是用思想殖民的武器打响的无声战争,我们应该万分警惕,凝聚共识。说回到这次主题公园的这个走光事件,其实剧情很简单,2025年9月,有网友发帖称,在大连海昌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游玩时,网友发现园内一过山车的楼梯采用镂空设计,从下方仰视时,甚至可看到女性游客的隐私部位。事件发酵之后,越说越热,甚至还有许多网民说自己当年就被拍过。
“女性”“走光”这样的字眼本来就很吸引眼球,容易将大家带向一个方向。我突然觉得,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想这个问题,在这个透明的时代,男人在外要学会保护好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中,存在着一种微妙的“镜像法则”,大连楼梯事件中,镂空设计客观上制造了视线穿透的可能,而这种物理结构的“漏洞”,恰恰成为检验公众行为自律的试金石。什么意思呢?咱们先不说楼梯走光事件,先举一个例子,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一个男人在路旁撒尿,路过一群女人,肯定会骂这个男人流氓。但如果一个女人在路旁撒尿,路过一群男人,肯定也还是会骂这群男人流氓。为什么男人无论何种情况都会被定义为“流氓”呢?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社会对公共空间行为边界的集体共识,无论性别怎样,突破基本伦理底线的行为都应受到谴责。值得深思的是,这种镜像法则在舆论场中往往呈现出非对称效应。男性若因视线问题陷入纠纷,往往更容易陷入“百口莫辩”的困境。这种现象警示我们,在性别议题的讨论中,个体不仅要关注自身权利,更需具备风险预判意识。
那大连这个楼梯事件,和路旁撒尿是同样一个道理。在这种集体共识之下就有人提出质疑,首先他这个楼梯设计的样子,大家都能看得到,但有没有哪个女性看到这个楼梯之后,因为担心走光,而主动拒绝上去呢。其次,走光肯定是穿短裙才能实现,穿短裙是女性的自由,但抬头看也是男性的自由啊,否则,你穿了短裙而没有抬头仰望的人群,那就背离了你当初穿短裙的初衷。于是男性、女性、景区三者就产生了关于“自有”的争论,但真正的自由平衡难道不应该是:女性有权选择穿着,景区有责任消除隐患,男性需在尊重他人隐私的前提下行使“看”的自由。
但古语讲“瓜田李下”,在此情境下具有现实意义。既然女性不主动躲避这样的楼梯,那咱们男性就主动离开,我们都不在现场,那无论是她们里面穿的是“打底”,还是“丁字”,都和咱们没有关系。但即便这样看似逻辑自洽,实则忽视了自由与责任的共生关系。因为,如果将焦点过度集中于“男性是否该看”或“女性是否该穿短裙”,实则模糊了问题的核心。楼梯作为公共设施,其设计者与运营方应承担首要责任。从法律层面看,《民法典》明确规定公民隐私权受保护,娱乐场所若因设计缺陷导致隐私泄露,需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规定并非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保障更广泛的自由——女性有权选择着装风格,男性也有权享受游玩乐趣,但两者的自由都不应以侵犯他人权利为代价。所以,当女性选择穿着短裙登上镂空楼梯时,客观上已进入可能引发误会的情境。此时男性主动回避,既是对他人隐私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声誉的保护。
你想,是因为楼梯镂空设计导致女性走光风险,若男性置身其中,无论主观意图怎样,都可能陷入“被凝视”的尴尬或“被污名化”的风险。那么在这样易引发误解的场景中主动回避,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方式。若男性选择不靠近该楼梯,即便女性穿着打底裤或任何衣物,双方都无需陷入“是否走光”的争议漩涡。这种“物理距离的自觉”并非对女性自由的否定,而是对自身名誉与社交风险的理性规避——避免成为舆论风暴中的“无辜受害者”,亦是对公共场合潜在冲突的预防。
当然,话说回来几千年的男权意识形态下,女性自然都是弱势群体,所以男人们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得有点男子汉的担当。
那有人就要问,做男人太难了,他那个楼体就客观存在,女性游客也客观存在,我们既要有担当,又要保护好自己,究竟该怎么办呢?
其实简单,我认为有在性别议题日益敏感的今天,男性自我保护需要建立"三重防护体系":一是物理规避,主动远离可能引发争议的场景,如避免长时间停留于镂空楼梯下方;二是行为自律,在公共空间保持得体举止,避免因视线问题引发误会;三是法律认知,了解《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条款,明确自身权利义务。
这种保护机制并非妥协,而是现代公民意识的体现。就像企业通过加密钢网、加装挡板等措施消除设计隐患,个体也需通过自我约束与知识储备,筑牢舆论风险的防火墙。
我们说了这么多,应该提高一个纬度去看这件事。大连主题公园的镂空楼梯事件,看似是一场关于设计疏漏的争议,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性别认知与公共伦理的深层碰撞。常规思维下,这次大连海昌王国主题公园的“走光楼梯”事件,肯定将公众目光聚焦于女性隐私保护与公共设施设计的缺陷。然而,若将视角转向“男人在外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维度,这场争议实则揭示了公共空间中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复杂交织。正如刚才举的例子,当男人在路边撒尿遭遇女性路过被骂“流氓”,与女人在路边撒尿遭遇男性被骂“流氓”的逻辑相似,行为的评判往往基于公共秩序与性别规范的碰撞。而“走光楼梯”事件中,绝不能要么完全归咎于设计方,要么完全指责穿着者,要么全然否定旁观者。我们需以更理性的视角审视,用脑子好好想想,当女性穿短裙的自由与男性“抬头看”的自由并存时,怎样平衡各方权益,以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判断。
在信息传播加速度的今天,热点事件极易演变为情绪狂欢。大连楼梯事件中,部分网民将其简化为“女性权益vs男性凝视”的二元对立,甚至衍生出“穿短裙即默许被看”的极端言论。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与后真相时代的信息失真现象如出一辙——人们往往更关注情绪共鸣,而非事实核查。
当我们将目光从具体事件移开,会发现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不过脑子的分析趋势”。在流量至上的时代,热点事件往往被包装成吸引眼球的商品,而真相与理性却沦为牺牲品。建设健康的舆论环境,需要每个人成为理性的“信息过滤器”。所以,整个社会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炒作也好,分析也好,一定要客观而符合人性实际去正向引导。都是成年人,不要“非黑即白”的走极端路线分析事情,更不要遇事头脑一热,人云亦云地跟风。要打破这种认知困境,需构建“慢思考”的舆论生态。就像警察叔叔侦破案件一样,不是所有出现到眼前的证据都是有效证据,甚至都不一定是真实证据。那么公众面对热点事件时,也应秉持“证据优先”原则。例如,景区是否曾收到过整改建议、是否存在历史投诉记录等信息,都需要通过权威渠道核实。这种理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避免陷入舆论陷阱,更能推动社会讨论向建设性方向发展。
所以,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在各个领域多多学习,要从基础知识学起,要学会冷静地分析和判断,要让知识架构与批判思维成为抵御舆论泡沫的基石。要知道提升知识架构,科学分析事件,在信息爆炸时代尤为重要。网络热点常裹挟情绪与偏见,若缺乏法律、人文、设计、心理、逻辑、社会学等基础认知,极易陷入片面判断。只要人人都具备丰富的知识架构,具备科学、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这个网络世界就会真正的无瑕疵和无糟粕地服务我们。
我们应学会识别情绪化叙事,主动获取多元信息,在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形成独立判断。唯有如此,网络空间才能摆脱“标题党”与“带节奏”的裹挟,真正成为服务于公众的知识平台。
这场关于楼梯的争议,最终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契机。当男性学会用理性保护自己,当女性懂得用智慧捍卫权利,当公众在舆论浪潮中坚守真相,我们才能真正抵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境。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冷静思考都是对理性的致敬,每一次善意规避都是对文明的守护。这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从提高自身认知开始,逐步构建更加理性、宽容的公共讨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