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64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2025年9月2日,中俄蒙三国元首齐聚北京,共同出席第七次中俄蒙元首会议。拖延了十年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终于正式敲定。
此次会晤的核心成果,是三国共同签署“西伯利亚力量2号”跨国天然气管道法律备忘录。这个2015年就签意向协议、搁置十年的能源项目,终入落地阶段。其博弈逻辑、对三国的战略价值及全球能源影响,值得深入剖析。
图源:新华社
路线抉择:三国需求交织下的最优解
“西伯利亚力量2号”路线并非初始锁定蒙古国。俄罗斯最初计划让管道跨阿尔泰山,直连中国新疆阿勒泰,但因阿尔泰山生态敏感、易造成不可逆破坏而放弃。
2015年项目提出后,经多轮磋商,路线确定为从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出发,过境蒙古国抵中国。
期间哈萨克斯坦曾争取过境权,希望成管道枢纽,却未被选中。中俄最终择蒙古国,核心是三方需求契合:
俄罗斯:蒙古国是天然气进口国,非哈萨克斯坦这类出口“友商”。管道过境可让俄罗斯新增用户,还能借能源合作加强对蒙古国的战略影响,扩大在中亚及东北亚的能源辐射力。
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燃煤污染严重,近半国民聚集于此,天然气能缓解污染;同时,过境费可给蒙古国经济与基建注入新动力。
中国:过境蒙古路线避开生态敏感区,减少环保阻力;更借三方合作平衡利益,降低单一双边合作的地缘风险,拓宽能源安全边界。
图源:网络
十年搁置:价格博弈与现实考量的双重羁绊
项目搁置十年,核心阻碍是中俄天然气定价博弈,还叠加巨额基建成本压力。
中国坚持“成本加成”定价:以俄国内气价加关税、运费,每1000立方米约120-130美元,可控制进口成本。
俄罗斯则想参照“西伯利亚力量1号”,以亚洲油气产品篮子价为基准,当时该价格达265-285美元/1000立方米,双方价差悬殊,谈判多次僵局。
此外,现实难题也延缓进程:2015年全球气价低谷,俄罗斯不愿低价出口;后续气价上涨,双方在调价机制上分歧更大。
同时,项目需铺超2000公里管道,涵盖冻土、荒漠、山地等复杂地形,预算100-140亿美元。巨额投入让中国反复权衡风险收益,致协议长期搁置。
项目硬实力:全球顶级规模与核心资源支撑
“西伯利亚力量2号”是全球天然气“重量级工程”,硬实力体现在三方面:
规模领先:预算100-140亿美元,管道超2000公里,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与“北溪”管道相当。当前全球能源格局重构、欧洲能源缺口未补,其输气能力可补充供应,缓解部分地区能源紧张。
资源核心:气源来自全球第二大天然气田——乌连戈气田,探明储量超10万亿立方米。其所在的西西伯利亚油气盆地,集中俄罗斯三分之二天然气储量,且有成熟输欧管道,资源稳定性与供应能力无虞。
打破壁垒:此前中国从俄进口天然气,主要靠“西伯利亚力量1号”,气源来自储量较少的东西伯利亚盆地,受单一区域限制。新项目落地,打破俄气“东西分隔、差别对待”格局,让中国获得原供欧核心资源。
中俄诉求:能源安全与经济突围的双向奔赴
项目落地是中俄基于核心需求的“双向选择”,是能源安全与经济突围的结合。
对中国,项目是保障清洁能源、优化进口结构的关键:
中国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进口液化天然气7665万吨、管道气5504万吨。但液化天然气成本高(单价约4.09元/公斤)、受航运与价格波动影响大,难成长期基载能源。
中亚管道气供应不稳,2024年哈萨克斯坦对华出口降40%,乌兹别克斯坦曾暂停供气。新项目与“1号”配合,年输华约1060亿立方米,成最稳定的陆上补给通道。
对俄罗斯,项目是摆脱对欧依赖、破解出口困境的必然选择:
受地缘局势影响,俄对欧管道气出口锐减,2025年前7月仅83.3亿立方米,同比降近半,全年或不足160亿立方米,跌至1975年以来最低。
欧盟计划2027年底前清零俄气进口,还制裁俄液化天然气,2024年俄气公司滞销600亿立方米(超阿联酋全年产气量)。新项目虽对华溢价低于欧洲,但能锁定中国市场,避免“无订单危机”,开辟东方出口通道。
图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境内段“西伯利亚力量”管道开工仪式
全球影响:重塑能源贸易版图的关键变量
“西伯利亚力量2号”意义超三国合作,对全球能源影响渐显:
对中国:获稳定清洁能源,优化进口结构,降低对液化天然气和中亚管道气依赖,提升能源安全可控性。
对俄罗斯:加速能源出口“东移”,减少对欧依赖,形成“欧亚双市场”,为经济开辟增长极,缓解西方制裁压力。
对全球:打破欧洲主导的俄气贸易格局,推动能源重心向亚洲转移;中俄蒙三方合作模式,为新兴市场跨国能源合作提供范例,或带动更多区域项目落地。
十年博弈终落地,“西伯利亚力量2号”是中俄蒙合作里程碑,更标志全球能源格局重构启幕。待管道建成,西西伯利亚天然气将持续输华,为双方带来经济与能源收益。
而在全球视野下,它将打破旧能源贸易平衡,提升亚洲在全球能源体系的话语权,推动国际能源版图向多元均衡发展——这场始于十年前的博弈,将在未来深刻影响世界能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