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在郑州的朋友发朋友圈,窗外阴沉沉的天,配文:怎么又预警暴雨来了?咱们郑州这是干什么了?惹得老天这么伤心?
据气象部门预报,9月11日郑州又有暴雨到大暴雨,主城区全域被划为城市内涝气象高风险区域。于是,全市非寄宿制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一天,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提醒:市民非必要不外出。
这场景,郑州人再熟悉不过了。
还记得2021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暴雨,郑州在一夜之间被洪水围困。地铁里,人们紧紧相拥,眼神里满是对生命的渴望;街道上,车辆被洪水冲得东倒西歪,救援人员在洪水中艰难前行。
时过三年,老天爷似乎并没有放过郑州,今天,暴雨将再次来袭。
不禁让人想问:郑州啊郑州,你的暴雨为啥这么多?是天上的雨神对郑州情有独钟,还是这座城市自带“招雨体质”?
要说郑州的“招雨体质”,还得从它的地理位置说起。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下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本来就多雨,郑州恰好处于暴雨容易发生的区域。
但这几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郑州似乎总是成为暴雨的“重点关注对象”,好像比南方下的都多。
今天的停课通知和“非必要不外出”提醒,就是吸取2021年7月那场特暴雨教训后的应对之举。
城市发展速度快,硬化地面增多,自然渗水能力下降,加上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城市扩张步伐,一下大雨就容易“看海”。这不是郑州独有的问题,却是郑州人切切实实要面对的日常。
看着预警信息里提到的“涵洞、下穿隧道、地势低洼处、地下通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老郑州人都能数出几个著名的“积水点”。
暴雨一来,这些地方就成了重灾区,车辆绕行,行人避让,成了城市运行中的堵点和痛点。
那么,郑州市民和这座城市该怎么办?
首先得认命。暴雨多是客观事实,改变不了老天爷,只能改变自己。该停课停课,该停工停工,生命财产安全最重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其次要长记性。从每次暴雨中吸取教训,改进城市建设管理。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改造易涝点,增加海绵城市设施,提高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最后要保持乐观。暴雨虽多,但郑州人 resilience(韧性)更强。2021年那么大暴雨,郑州人都挺过来了,那种城市温度,是任何暴雨都浇不灭的。
说实话,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小脾气”。有的爱刮风,有的好下雪,而郑州嘛,就是时不时来场暴雨刷存在感。作为郑州人,既然选择了这座城,就要接受它的全部,包括它的多雨。
今天下午到夜里是高风险时段,各位郑州老乡如果没有必要,还是乖乖呆在家里最安全。如果非要外出,尽量避开涵洞、下穿隧道这些容易积水的地方。记住,你的安全牵动着家人的心。
暴雨过后总有晴天,郑州的水逆期也总会过去。相信经过一次次考验,这座城市会变得更加坚韧、更有准备。到那时,也许我们就能笑着说起:还记得那年那月那场雨吗?
你对郑州的暴雨有什么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雨中共郑州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