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日本政坛突然传来一个重磅消息:首相石破茂,扛不住了。
他站出来说了一句:“不愿党内分裂”,然后宣布——退位。
这下子,日本舆论场立刻炸锅,推特(X)热搜榜第一直接被“石破退陣”刷屏。新闻频道一遍遍滚动播放画面,街头采访里,路人表情各异,有人愣住,有人说“终于等到这一天”。
要知道,就在几天前的9月2日,自民党内部的总结会上,石破还强硬表态:“责任在我,但我会继续解决政策难题。”态度坚决得很,仿佛谁也不能把他撼动。结果转眼没几天,风向突变——这就是日本政治的戏剧性。
为什么突然下台?
一句话:被自己人“做掉了”。
这背后有三层原因:
第一,选举大败,彻底失去民心。
7月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输得一塌糊涂,没能守住过半数席位。加上去年众议院的失败,这可是自1955年自民党建党以来头一遭——两院同时丢了多数。对于一个靠“稳定”吃饭的执政党来说,这相当于地基都被掏空了。
第二,党内耐心耗尽。
石破一开始还想挺住,毕竟当首相不是谁都能舍得放手。但问题是,党内议员们看得比谁都清楚:再让他带队,下次选举可能连裤子都保不住。尤其是一些地方组织,纷纷发声要求换人,这比东京的风向更致命。
第三,逼宫来了。
最戏剧化的一幕发生在9月6日晚上。小泉进次郎(农林水产大臣)和菅义伟(自民党副总裁)联袂登门,进了首相公邸。他们没有绕弯子,直接摆在桌面上:“与其明天在党内被架空,不如你今天主动辞职。”
这已经不是建议,而是最后通牒。
石破能怎么办?硬撑到8号在全党面前丢人?还是自己先走,留点体面?他只能选择后者。
石破的困境:既不够强硬,也不够圆滑
其实,石破的形象在普通日本人眼里并不差。他一直给人一种“说真话”“敢改革”的印象。跟那些典型的“派阀政治家”相比,他显得清新一些。
但问题在于:政治不是选美。
当首相,靠的不是干净人设,而是复杂的手腕。
安倍晋三在任时,外界对他的批评不少,但党内基本盘稳得很;菅义伟虽然外界觉得他“苦脸官僚”,但他靠着人脉和默契,也能让党机器勉强运转;岸田文雄更是典型的温吞派,可派阀平衡让他能活下来。
反观石破,他上台靠的是一阵民意风潮,但没有真正收拢党内势力。等到选举失利,民意光环消散,他瞬间就成了“孤家寡人”。没有派阀、没有盟友,这在自民党体系里简直是“裸奔”。
所以说,他的失败,不仅仅是选票输掉了,更是政党内部那套复杂网络,他没能玩转。
这次石破退场,日本网友们的评论比新闻还精彩。随便截几条:
“石破其实挺真诚的,但日本政治不是靠真诚就能赢。”
“终于退了,他撑下去只会让自民党更惨。”
“下一任首相能不能解决物价问题?我们关心的是钱包,不是政治斗争。”
“石破退场很日本:面子要留给本人,但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
“小泉和菅义伟晚上进官邸的画面,简直像电视剧!”
有网友还调侃:“这就是日本版的宫斗剧,不是后宫,而是首相官邸。”
评论区气氛很复杂,有人惋惜,有人幸灾乐祸,但共同点是——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新一轮权力洗牌的开始。
石破一退,最大的悬念就是:谁会成为下一任首相?
日本媒体普遍点了几个名字:岸田文雄、小泉进次郎、高市早苗,还有一些资历深的老将。
如果是岸田,那就是“老瓶装旧酒”,稳,但缺乏新鲜感;
如果是小泉,他年轻、形象好,可能会让民众眼前一亮;
高市早苗则代表另一种路线,更强硬、更保守。
从现在的节奏看,自民党会很快启动临时总裁选举,大概率在一个月内尘埃落定。派阀们背后已经开始算计:谁能最大限度保证大家的利益,谁就有机会。
石破茂的下台,其实没那么意外。日本政治几十年来,换首相的速度快得惊人,平均下来首相任期经常只有一两年。除了安倍算是特例,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走马灯”。
说到底,是因为日本政治体系高度依赖派阀制衡。一旦经济不好、物价上涨、社会焦虑加剧,选票流失,就必须有人背锅。背锅的那个人,往往就是首相。
石破的问题在于,他既没能守住民心,又没能稳住党内。两个条件同时缺失,他只能退场。
接下来的关键是:新首相能不能解决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比如物价、收入、税负,还有国际环境的压力。如果这些问题依旧无解,那么换谁上来也只是“换汤不换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