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在休息其实最耗气血,这些习惯你以为是“休息”,其实很耗气血!益气补血调养方..

你以为在休息其实最耗气血

有约君说

越休息越觉得累?

未必是因为“懒”,

很可能是你气血不足了!

你以为在休息其实最耗气血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放松习惯”,

其实正在消耗你的气血,

让你陷入越来越虚的循环,

比如:

周末补觉睡上大半天,

一边吃饭一边追剧,

睡前泡脚泡得大汗淋漓……

你以为在休息其实最耗气血

人们常说“气血不足百病生”,

“气血”指的是什么?

出现哪些信号可能是气血不足?

怎样对症把气血补回来?

调理要点都为你总结好了,

文末还有食补方送上~

“气血”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用“气血足”一词,来称赞他人面色红润、精力旺盛。这里说的“气血”到底是什么?

中医认为,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其生成与肺、脾、肾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又以脾胃功能为关键,也就是常说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说到气血不足,你可能会立刻联想到“贫血”这一概念。实际上,气血不足≠贫血。

由于贫血患者与气血不足人群,都可能出现疲劳、气短、乏力、汗多、脸色萎黄、头晕、心慌等症状,所以人们常常把二者混淆。

在实际情况中,不少有明显症状、“看似贫血”的人,血常规检查却是正常的;而有的人虽检查出了贫血,却因为各器官的耐受,而没有明显的不适。

因此,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上症状,建议先到医院查一查血常规,诊断是否为贫血,再进一步治疗或调理。

怎么判断自己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会影响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比如大脑供血不好会导致头晕、记忆力下降、耳鸣、脱发;肢体气血不足就会出现活动乏力、肢体麻木等情况。

想知道自己是否气血不足?

可对照这8个方面快速判断——

①看眼睛

充沛:眼睛炯炯有神,瞪得大大的。

不足:眼睛经常发黄、有血丝、干涩、不舒服。

②看皮肤

充沛:白里透红、鲜少皱纹与斑点。

不足:皮肤粗糙、无光泽、发黄、长斑。

③看头发

充沛:头发乌黑、柔顺、茂密。

不足:头发干枯、发黄、开叉、稀少。

④看手部

充沛:手掌是健康的淡粉色,颜色均匀;用力压一下指肚,指肚会立即回弹,恢复成红润饱满的状态。

不足:手心烦热、出汗或手冰冷,手指指腹扁平、薄弱。

⑤看牙龈

充沛:牙龈为健康的粉红色,没有萎缩,牙齿不松动。

不足:牙龈萎缩、牙齿缝隙变大。

⑥看睡眠

充沛:睡眠充足。

不足:经常熬夜、失眠,难以入睡,经常打鼾。

⑦看运动

充沛:经常运动,精力旺盛,恢复速度快。

不足:运动时容易感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

⑧听声音

充沛:声音洪亮有力、饱满充实。

不足:大呼小叫或长吁短叹。

这些行为看似在“休息”

其实很损耗气血

久卧不起:

以为是补觉 实则伤气耗血

赖床躺上大半天,是很多人首选的周末放松方式。不过,在中医看来,气血的运行依赖于脏腑活动和肢体活动的协调,长时间躺着看似在休息,其实很伤气血。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越躺越累,醒来后头重脚轻、昏昏沉沉的。

久坐不动:

以为是静养 实则瘀滞耗血

由于工作、学习,久坐是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久坐也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形成瘀滞。

如果日常缺乏运动,经脉长期不能畅通,久而久之,气血进一步亏虚,就会表现为面色苍白、肢体麻木、乏力等。

思虑过度:

以为是用脑 实则耗伤心脾

由于压力大,现代人难免为一些事苦思冥想,甚至在睡前还在反复思考、自省。

中医理论中有“思伤脾”“思则气结”的观点,认为心神耗损会直接消耗心血,导致心脾两虚,常表现为失眠、健忘、食欲不振、面色微黄。

躺着刷手机:

以为是放松 实则耗神伤眼

许多人在睡前有刷手机的习惯,然而眼睛持续受光刺激,而“肝开窍于目”,久而久之会耗伤...的肝血。

如果睡前长时间看跌宕起伏的短剧、电影,心神被持续调动,也会间接耗伤心血,表现为眼睛干涩、头晕、心悸、失眠。

看视频下饭:

以为是娱乐 实则影响脾胃

说到当代人吃饭的仪式感,“看下饭剧”必须得占一个。

你以为在休息其实最耗气血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然而这样做会导致注意力被分散,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吃多,增加肠胃负担,损伤脾胃;同时消化效率降低,未被充分吸收的食物无法转化为气血,长此以往会导致气血不足,表现为消化不良、饭后腹胀、面色差等。

泡脚发大汗:

以为是养生 实则耗伤津血

传统医学里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适度排汗有益健康,而泡脚就是一种温通经络、助气血运行的养生行为,以“微热、足底微汗”为宜。

但是,如果过度出汗、动不动就大汗淋漓,会使津液过度耗散,还会耗损心血。

因此,我们在进行泡脚、蒸桑拿等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时间、温度,避免气血受损,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补养气血做好三点:

健脾、祛湿、疏肝

耗掉的气血怎么补回来?中医师指出,有三个方面要做好:健脾、祛湿、疏肝,且要环环相扣,以实现有效调补。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健脾能增强运化功能,帮助水谷转化为气血;

脾虚易生湿,而湿会进一步“困脾”,尤其在岭南地区生活,人们常常受湿热、气虚困扰,祛湿能避免水湿困脾,为气血流通扫清道路;

肝主疏泄,疏肝能调畅全身气血,使其顺利输送到全身,实现气血调和。

此外,补气血也要注重时令和体质。

当前岭南地区的天气仍多湿热,补气血不建议用阿胶等“强力”药材,否则可能呆胃滞脾,影响胃口,建议选用红枣、枸杞、五指毛桃、党参、淮山等平和的食材。

同时建议先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个人情况配合药膳食疗,如:

阳虚体质,可配合生晒参或高丽参;

阴虚体质,可选择西洋参或太子参;

气虚严重的人,可以用少量的北芪、红枣炖鸡或煲瘦肉汤,既补气又补血。

你以为在休息其实最耗气血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补血益气食养方推荐:

石斛龙眼瘦肉汤

材料:石斛15克,鲜龙眼10个,瘦肉250克,生姜3片,陈皮1瓣。

做法:瘦肉洗净切块,焯水;龙眼去壳去核,留肉备用。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调味即可。

点评:适用于暑热时节缓解口干欲饮、心烦眠差、胃纳欠佳等不适。

参淮圆杞炖乌鸡

材料:党参10克、淮山15克、圆肉3克、枸杞3克、乌鸡150克、生姜适量。

做法:乌鸡洗干净后切块、焯水;其余食材洗净;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炖盅炖,加水800毫升,大火沸腾后改小火继续炖1.5小时,最后根据个人口味调味食用。

点评:补肝肾、益气血,尤其适合平素气血不足之人群。

党参莲子饮

材料:党参15克,去心白莲子20克,冰糖少许。

做法:党参、莲子肉稍冲洗,放在隔水炖盅内,加入2~3碗清水,隔水炖约1小时,最后放冰糖再炖10分钟即可。

点评:益气养血,适合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食用。

生活习惯也要注意调整

除了通过饮食补养气血,生活中还可从以下方面来着手调整——

保证睡眠

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至少7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或昼夜颠倒。睡前少用电子设备,若长期失眠、多梦,需及时就医调理。

适度运动

每周坚持4~5次运动,如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左右,以微微出汗、不感疲惫为宜。体质虚弱者可从八段锦、慢走等舒缓运动开始,逐步提升气血循环。

控制用眼

减少久坐、连续看手机、电脑的时间,久坐1小时后起身活动5分钟,每用眼40分钟就起身远眺或闭目养神5分钟。

少忧少思

心情愉悦有助肝气顺畅运行,可通过看书、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别操心太多,避免情绪过激和压力过大。

综合自健康有约、老人报往期、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官微、浙大一院公众号

图/视觉中国

编辑/李津

你以为在休息其实最耗气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