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一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案件。
14岁初中生小李使用家长实名认证的支付账户,在一年半内向某游戏充值552笔共计37万余元。家长发现后起诉要求退款。
但在游戏公司看来,涉案游戏账号及支付账户均显示成年人,即小李的家长实名认证,充值行为应视为成年人操作,且公司已履行防沉迷义务,不应退款。
法院通过分析充值时间规律,如寒暑假、周末高频充值,深夜低频、单次充值金额多笔小额多次等行为特征,判定充值时间规律符合未成年人作息特征,认定系小李操作。
法官指出,父母未妥善保管账户信息且长期未发现异常,显然未尽到监护职责,存在明显过错,这也是导致损失发生的主要原因。
游戏公司实名认证流程过于简单,未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冒用身份充值。
游戏公司虽要求完成实名认证,但未采用人脸识别等强验证手段,仅依靠身份证号 短信验证的弱认证模式,被法院认定为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而且,游戏公司未对高频、异常充值触发二次验证,认定为未履行必要措施义务。
最终判定双方均有过错,按照家长约70%过错、游戏公司约30%过错划分责任,游戏公司需返还充值款12万余元。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成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严重问题,也是当下很多父母最头疼的共同难题。
孩子好像被手机勾了魂儿,对现实世界的兴趣越来越低。
手机简直就成了孩子的另一个身体器官,随时不离不弃。
假期,本来是孩子们体验生活、亲近家庭、身心放松、增长见识的好时机。
但是手机却占用了孩子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造成了很多父母与孩子爆发冲突和不停拉扯。
这也成了很多父母的焦虑,孩子这样玩下去怎么办?孩子怎么才能不沉迷手机?
有的孩子把手机只是作为一个玩具,有时间玩的时候有机制地玩一玩,也基本能遵照家人约定好的规则。
然而,有很多孩子,他们玩手机的状态是不可控的。
即使导致成绩下降、视力下降等严重后果,也依然花大把的时间玩,即使父母十分生气严厉,也毫不在乎地继续玩。
事实上,他们已经把手机当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
可是,孩子的这份手机执念从何而来?
手机背后藏着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总想着手机,看起来是他们故意不听话。
但实际上,是他们在里面找到了现实里缺的东西,从而导致了虚拟依赖。
如果在现实中孩子的心理需求无法被满足,正好有手机这个“万能”代替品,
孩子就转而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如手机、游戏、社交媒体等。
这种用电子产品填补情感空缺的心理行为模式,也被称为心理需求失衡的虚拟代偿。
例如,在游戏《蛋仔派对》中,孩子能自主选择游戏角色和退出机制,可以让孩子获得替代性自主权。
在游戏中的各种即时奖励,比如:升级、欢呼、特效、排行榜等,
给孩子带来的虚拟成就感,正好弥补了孩子学业和生活中的一些受挫感。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和伙伴们自由沟通,通过游戏战队、虚拟偶像等网络社交,
就可以弥补现实中的社交尴尬和压力。
虽然虚拟依赖看起来轻轻松松地满足了孩子的重要需求,但它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是严重的:
1、造成成瘾性的神经劫持,因为游戏中的胜利特效刺激多巴胺分泌,相当于吸食低剂量可卡因的神经反应。
2、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感到挫折感,如果总是躲进虚拟世界,
会导致孩子的情感系统退化,从而产生情感替代危机。
比如有的孩子对父母的拥抱、好意、感受等没有感受,但是对于游戏中角色死亡却会伤心难过。
有很多孩子,会用虚拟陪伴抵消孤独感。
有的孩子,将宠物虚拟化,很用心地养电子宠物,但现实中很少愿意照料宠物,甚至会攻击小动物、破坏植物等。
有的孩子,习惯用表情包代替语言表达,沟通和共情能力显著减弱。
有研究显示,情感淡漠者,游戏内角色亲密度每提升1级,现实共情能力就下降0.7分。
3、导致孩子的认知发展不良甚至扭曲。有些沉迷手机的孩子会觉得“网友比家人对自己更好,”有些孩子会将游戏充值、买皮肤等认为是“投资”。
对于这类因为情感缺失导致手机沉迷的孩子,要想戒掉孩子的手机瘾,也需要首先帮助孩子建立情感联结。
孩子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的养育模式,比如:
1、替孩子承担所有责任,生活、学习上各种包办,对孩子形成了“你无能”的暗示,导致孩子进入“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2、用牺牲感绑架孩子,常常说:
“我这么累/这么委屈,都是为了你”,
“我辞掉工作陪你读书,你还不好好学习。”
“钢琴课这么贵,你考不到级对得起谁?”
“要不是为你,我早和Ta离了”,
高频使用“对得起”、“白养”等清算词汇,通过制造愧疚感,剥夺了孩子的心理自主权。
3、长期否定孩子情绪需求,如哭闹时斥责孩子、开心时无视孩子,导致孩子形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潜意识。
4、父母只关注物质付出,却常常回避情感交流。
5、父母频繁争吵或冷战,家庭氛围压抑紧张,孩子长期处于“情感战备状态”。
6、孩子被迫成为父母的情绪垃圾桶,比如父母一方向孩子抱怨配偶,或者工作不顺回家后,动不动对孩子发脾气。
破坏安全感基石。
7、其他。
如果父母一直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那么手机就一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对自己就会更加依赖手机。
同时,如果父母粗暴没收手机,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没有了娱乐方式和精神寄托,更觉得自己的感受不够被尊重。
所以,需要用恰当的方式。
对于这类情感缺失导致沉迷的孩子,我们要想戒掉孩子的手机瘾,具体做法是:
1、花时间多陪伴孩子
孩子无聊时、难过过、困惑时,一定会感到孤独,
如果父母很忙,或者认知不足,不花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只能找手机当他的朋友,打发时间。
每天至少花15分钟,全身心陪伴,不接电话、不看消息,只专注陪孩子做一件他喜欢的事,纯粹的陪他,与他互动。
当现实生活中有人关心他、有人陪他体验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手机自然会从必需品变成偶尔使用的工具。
2、不再传达对孩子的牺牲感,在家里不说情感勒索的话语,
而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告诉孩子,自己的付出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不是一种牺牲。
3、和孩子一起努力,都成为更好的自己,给孩子一个更自由、更健康的环境。
4、用及时、具体的肯定,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告诉孩子:“你在***方面又进步了。”
孩子不乱扔垃圾时,告诉孩子:“你不乱扔垃圾,对社会很有贡献。”
当孩子主动探索时,告诉孩子:“你充满好奇心,敢于尝试新的事物。”
当孩子有时候没拖拉磨蹭时,告诉孩子:“你今天在该行动时及时行动,时间观念越来越强了。”
孩子在有现实行为进步时,父母这种及时的具体的肯定,比空泛的“你真棒” 更有力量 。
5、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比如,曾经有一位孩子,母亲每晚倾听他的游戏心得,一段时间后,孩子主动将游戏时间从5小时缩减至1.5小时,因“现实有人懂我,不必在游戏里找认同。”
6、通过定期的家庭互动,来帮孩子孩子获得情感联结。
比如每周的家庭日、家庭游戏夜、共同运动、线下兴趣、共同目标,通过游戏来互相情绪分享等。
写在最后:
与孩子建立情感基础后,再与孩子协商手机规则,孩子遵守率可以大幅提高。
反之,直接限制的冲突率就会很高。
当然,情感联结不是纵容,而是通过理解孩子“在手机里寻找什么”,从根本上满足其心理需求。
当现实生活可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成就感时,手机对孩子的吸引力,自然就没那么大了。
虽然站在孩子们身心健康的角度希望世界上没有游戏公司,或所有游戏公司别赚钱,但在此依然支持法院没有简单支持全额退款,因为这样可以警示家长履行监护职责。
如果父母对孩子一直疏于陪伴和监管的话,损失的绝不仅仅是几万或几十万的金钱,更无价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
欢迎订阅,用知识同时滋养自己和孩子
孩子心理健康 & 学业有成、家庭和谐幸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