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刚结束,不少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孩子们仍然无法收心。这不,成都市的小李同学,就因为玩游戏上瘾,把自己玩进了医院...
据记者采访,小李同学一年前开始沉迷手机游戏。为了长时间玩游戏不受限,他用妈妈的身份证注册了游戏账号。
“我一开始是在上高一的时候,那时候家里父母就经常在吵架,有时候还波及到我,还要指责我,然后我就不想在家待了,就去网吧上网,玩上游戏之后,因为玩得好,就被队友夸奖,感觉有成就感。”在那之后,他每天玩游戏的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体重3个月内降了4公斤,甚至出现手抖、心慌的症状。
好在父母及时发现并重视,经过半年的精心治疗,目前,他的"游戏成瘾症"减轻了许多。小李的案例并非个例,它揭示了当下青少年在面临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时,怎样将游戏世界作为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以及这种逃避背后可能付出的健康代价。
青少年游戏成瘾绝非简单的“意志力薄弱”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深层次的需求满足。
第一,青春期的社交与心理需求。
高中阶段,孩子的社交需求空前强烈,渴望融入群体、获得认同。在学校里,学业压力繁重,课余时间有限,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而手机游戏便成为了他们融入同龄群体的 “入场券”。
以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为例,它支持多人实时在线对战,许多高中生会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化时间,与同学组队开黑。在游戏中,他们共同制定战术、相互配合,通过语音交流增进彼此的默契,这种团队协作带来的紧密联系和即时互动,在现实紧张的学习节奏中很难实现。
虚拟社交中的点赞、评论、组队邀请等即时反馈,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被需要,填补了现实中因学业压力导致的情感空缺,满足了他们在青春期对社交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第二,成就感补偿与自我效能感建立
游戏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
每一场胜利、每一个升级、每次获得虚拟奖励,都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系统,产生强烈的即时满足感。对于在学业中长期受挫、很少获得成就感的青少年来说,游戏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且反馈及时的环境:只要投入时间,就能看到明显的进步和回报。这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补偿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功体验。
第三,逃避现实与情绪调节机制。
游戏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压力的“心理避难所”。
当面临家庭冲突、学业挫折或人际矛盾时,沉浸在游戏世界中可以让青少年暂时忘却烦恼,获得情绪上的缓解。这种逃避性应对虽然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却阻碍了他们发展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现实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家庭互动模式的失衡
许多家庭的相处模式可能都像小李同学的家一样,生活里父母难免吵架拌嘴,但总是不经意间波及到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阴影。
不仅如此,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每次交流三句话不离分数、排名。孩子考试成绩优异时,家长喜笑颜开,给予物质奖励;一旦成绩下滑,便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却很少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变化。长期处于这种氛围下,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只是一个 “学习机器”,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项针对1000个家庭的心理调查研究表明,每周家庭共同活动少于2小时的青少年,手机成瘾率高出3倍。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和理解,他们便会转向手机游戏,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慰藉。
第五,身份探索与自我表达。
游戏世界允许玩家尝试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这为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身份探索机会。
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不同的人格特质、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我认知和发展。
面对孩子沉迷游戏,父母的态度和策略非常关键。错误的方式如强制断网、没收设备等,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对抗,反而加剧问题。以下是3个有效的应对策略:
第一,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过于严厉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但完全放任不管也不可取。
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一个合理的游戏时间安排。例如,允许孩子在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后适当放松,享受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游戏时间,但要明确游戏时间的上限。
切记规则要具体明确,最好书面化并双方签字,这样制定的规则才显得正式,孩子从内心也会重视起来。
不仅如此,还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空间,设置的玩游戏规则要配套奖励机制,比如孩子一个星期都遵守了规则可获得额外游戏时间、一顿大餐、一身新衣服等,可以让孩子自己设置想要的奖励,这样约束和激励效果才明显。
第二,改善家庭沟通与情感连接。
避免孩子对游戏上瘾,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因素即——家庭凝聚力和情感支持。
建立定期家庭活动,例如每周一次家庭游戏夜、共同做饭等。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重在质量而非数量。
除此之外,要主动学习非暴力沟通方式:描述观察→表达感受→说明需要→提出请求。
创造“无手机”的优质相处时间,比如吃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聊轻松的话题,保持开放和不评判的态度,久而久之可以减少孩子逃避家庭的动机。
第三,提前模拟“大学模式”——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是“自由度飙升”的阶段,高中的每个假期正是孩子练习“自我管理”的黄金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成长清单”,例如:
时间管理:用番茄钟规划每日任务(如学习一门特长、阅读书籍),避免“一玩一整天”;
财务规划:给孩子一笔自由支配的“暑假基金”,引导他们学会记账和理性消费;
目标设定:讨论大学想加入的社团、要考的证书,把“空虚放松”变为“有目标地充电”。
...
父母一定要避免完美主义,允许孩子偶尔摆烂。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突然形成的,也不是在别的方面很自律,一碰见游戏就“失了智”。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一定是在“调整-试错-再调整”中形成的。当孩子有了对金钱、对学习、对社交等各方面综合的管理能力,自然也就能合理安排自己玩游戏的时间了。
最后,游戏成瘾问题反映的往往是青少年现实生活中某些需求的未满足和某些困难的未解决。真正有效的应对,不是简单地切断游戏连接,而是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意义感、成就感和连接感。
当我们能够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光芒时,游戏自然回归其原本的定位(一种休闲方式,而非逃避现实的避难所)。
——西心心理,陪你一起全“心”成长——
编 辑 | HJL
排 版 | HJL
本文作者 | NightCaroline——西心心理签约作者
央视春晚品宣负责人,江苏文艺出版社主编,
隆基绿能(500强)视频号编导,
签约北京市青年宫、京师博仁、红树林心理、思庐哲学等50家大型公众号,
写有多篇百万 爆文被视觉志、京东图书等大号转载。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私信处理。
☝☝☝☝
【点击卡片,了解征稿详情】
往期精选
[西心心理]
有焦虑,找西心心理
你身边24小时的心理顾问
咨询方式一01.
咨询方式二02.
联系我们:可直接点击拨打
(微信同号)
西心心理是一个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一个心理专家汇聚的科普平台!
我们致力于分享心理学观点,引领自我探索和成长,传播科学心理、提供高质量心理科普、心理课程、心理咨询等服务!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