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08 购买海外仿制药:京东之外的新选择!
联系V信【50051246】
进口药如何买对不买贵?
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一个药,阿奇霉素。
打工真的会让你更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从机制上说,打工导致的压力,会促进皮质醇的上升,这个我们之前说过了;
而皮质醇呢,会引发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分布变化[1],导致我们免疫力变化,抵抗力降低。
瑞典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工作压力与瑞典成年人感染风险之间有明确关系,工作需求较高的个体比普通工作个体感染风险高13%,其中主要就是上呼吸道感染[2]。
上呼吸道一感染,你就会出现发热、疼痛以及一系列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而且这病还是会传染的,不仅导致自己因病缺勤,整个家庭正常生产生活受影响。
作为一个精致的打工人,我们家里是常备阿奇霉素的。
阿奇霉素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广谱抗菌,能够有效覆盖社区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包括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除此之外,阿奇霉素还能有效治疗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这一点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所无法做到的。
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头孢菌素对它们无效。相比之下,阿奇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这种机制使其对多种病原体(包括非典型病原体)都有效。
阿奇霉素第二个特点,就是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它半衰期长,组织穿透力强。所以治疗周期较短,给药间隔长。
这也是阿奇霉素的一个优点,给药方法简单好记,适合那些容易忘记服药的打工人。如果要吃,你可以把药和出门必须带的钥匙放在一起,出门前就能看到,避免漏服。
阿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药物在扁桃体等组织中的浓度高[3],扁桃体炎也是上呼吸道感染中较为高发的一种。在另一个大型打工国度印度,有一项研究显示,在接受阿奇霉素治疗5天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咽痛患者比例从95.8%降至10.4%,因病缺勤率从47.9%降至1%!!!!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建议你赶紧好了回去打工,只是假如我们刚好假请了,病刚好也好了,这病假是不是一下变成公休假了?
对于老人,小孩,以及打工人,尤其是不能缺勤,或者担心收入影响工作进度、收入的人群,可以选择它。不过这个药不是那么好买的,比如2023年齐鲁晚报就报道了原研阿奇霉素一药难求的问题[4]。就算现在我们去药店,经常会被告知这个药没有了,只能买其他牌子的。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精准的买到原研阿奇呢?又怎么避免因为得病等不了,不得不高价买呢?
这就要做到未雨绸缪,西安交大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研究团队曾经发表过一篇论文,提到上呼吸道感染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2019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例数达172亿,且从1990年到2019年发病率保持稳定[5]。
如果我们提前买,就可以网购。网购平台的东西,价格浮动不会像线下那么大,而且很多都是正规渠道的,像我美团自营大药房,它通过与全球各大药企合作,确保我们能够购买到正规、高质量的进口药物,价格也是全网低价,不会随意波动。
同一品种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区别,以及价格为何相差这么多?
原研:有一个想法,做出东西,不成功,浪费一个成本,第2次还不成功,又浪费一个成本,直到第一万五千次,终于成功了。
仿制:照着上面的做,一次成功。
原研成本是仿制的一万五千倍,但人家原研药单价也没说要卖仿制药的一万五千倍啊,所以说仿制就是偷。
同一品种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区别,以及价格为何相差这么多?
这是布洛芬的原研药芬必得,国内由中美史克生产,每克价格为1.25元。
这是我在电商平台找到的最便宜的布洛芬仿制药,每克0.125元,价格仅为芬必得的十分之一。通常情况下,仿制药的价格远低于原研药。
中国人常说“一分钱一分货”,因此人们自然会对价格低廉的仿制药产生疑虑。价格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仿制药,其疗效能否与原研药相媲美?
今天我们来探讨仿制药与原研药之间的差异。
制药业是全球最盈利的行业之一。药品主要分为两类:原研药和仿制药。原研药是指制药企业首次发现某种化合物具有治疗特定疾病的作用后研发的药物,其研发周期通常为10至15年,因此定价较高。
为了让绝大多数国民能够负担药品费用,各国设定了20年的药物专利保护期。
超过专利保护期限后,药企可依据公开资料生产具有相同疗效的药品,此类药品称为仿制药。
中国拥有5000多家药企,其中99%专注于仿制药生产。
在国内药品市场上,仿制药占总销售额的78%左右,而美国市场的仿制药占比已超过90%。现代仿制药的历史并不长。
在1984年之前,制药企业几乎不涉足仿制药领域,主要原因是当时仿制药利润微薄。企业需等待20年的专利保护期完全结束后,才能对原研药进行研究,且需重新进行临床试验以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和投入成本几乎等同于研发一款新药。
当时,一家名为Burla的仿制药公司正在研究罗氏公司开发的安眠药伏西潘(近期因流感而备受关注的奥司他韦也出自该公司)。伏西潘的专利尚未到期,但Burla公司一次性购买了5公斤该药物,计划通过反向工程分析其成分和制备工艺,以便在专利到期后立即提交申请。罗氏公司发现后迅速提起诉讼并胜诉。
这种垄断局面并非美国国会所乐见。1984年,国会通过了《哈奇-韦克斯曼法案》,设立了仿制药简化申请程序。该法案允许仿制药制造商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前开展研究,并取消了临床试验要求,仅需证明其仿制药与原研药具有生物等效性即可获得批准。
这项法案使仿制药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丰厚的利润吸引了众多药企投入生产,连美国药监局的官员都感叹,只需将原料投入混料桶并打开阀门,产出的便是黄金。
与此仿制药每年为美国医疗系统节省约1670亿美元的费用。截至2024年4月,在我国药品集中采购的1600多个产品中,国产仿制药占比达96%。
许多人可能认为仿制药是一项复杂的逆向工程,但实际上突破原研药的专利壁垒并不困难。
药物的专利保护实际上包含一系列专利,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类别是药物化合物专利、晶型专利以及制剂专利。
如果将药品比作一道菜,那么化合物专利关注的是食材与佐料的选择。晶型专利则强调不同原料和佐料的添加顺序。制剂专利聚焦于烹饪方式,如煎、炒、煮、炸、蒸等,不同的手法会产生不同的风味。
目前,大多数药物属于化学小分子药物。若查阅药品说明书,可见其中已明确标注了药物的化学式及分子结构图。
具体的药理作用和制药工艺也会有相应的论文和研究资料公开。在20年的专利保护期内,其他药企通过研究和改进即可大致仿制出同类药物。
换言之,若已知一道菜的配方和烹饪方法,依样制作并不困难。即便由美食作家王刚亲自指导,成品看似毫无差异,如何证明两道菜的风味完全相同呢?
此时,我们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在医药领域,这被称为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
许多仿制药的外包装上会印有一个蓝色对勾标志,表明该仿制药已通过药品监管部门的一致性评价。理论上,这证明其在质量与疗效上与原研药一致,具备临床可替代性。一致性评价是药品集中采购的准入门槛。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规定,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完成。我国自2016年起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
具体实施方法为:招募18-50周岁的健康志愿者18-24名,分为两组。一组先服用仿制药,间隔一段时间后服用原研药;另一组则相反。药物进入...后会经历起效过程。若原研药的药效曲线最高点代表最大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反映体内药物暴露量。仿制药要通过评价,其需达到原研药的70%-143%,需在80%-120%范围内。符合此标准即认为二者生物等效。
生物等效性试验周期通常不超过半年,单次评价成本约300-500万元,其中体外研究费用100-200万元,生物等效性研究费用200-300万元。若检测不合格,需追加投入进行复检。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试验的是健康志愿者而非患者,因此评价重点在于”一致”而非”疗效”。这也解释了为何某些仿制药临床效果不及原研药。
药物生物等效性与临床疗效一致性并非完全等同。生物等效性试验主要考察药代动力学参数(吸收、分布、代谢),而疗效一致性需临床数据支持。由于仿制药通常无需开展临床试验,在长期效果、副作用发生率及患者群体差异等方面可能与原研药存在区别。
2022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药学院针对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商品名:倍他乐克)开展研究。研究人员选取68名高血压患者,分别使用阿斯利康原研药和两种通过FDA生物等效性评价的仿制药。结果显示,原研药能在整个给药间隔维持自主神经平衡,而仿制药在清晨时段(给药间隔末期)血药浓度降低,可能增加心脏缺血事件风险。尽管两款仿制药生物等效性完全合格,但细微差异导致实际疗效显著不同。
我们之前提到,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标准要求最大血药浓度在70%-143%之间,体内暴露药量为80%-120%。这意味着,两款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可能存在约40%的吸收率差异。
如果患者对药物较为敏感,服用不同品牌的仿制药时,可能会明显感受到药效差异。
尽管原研药与仿制药的活性成分一致,但辅料、杂质及生产工艺的差异仍会影响药品的质量与疗效。
以辅料为例,不同品牌之间的价格差异可达十倍。劣质辅料的颗粒分布不均,会影响药片中有效成分的溶解释放。
例如淀粉这类片剂辅料,其溶解系数在不同种类淀粉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Bio生产的阿司匹林是全球效果最佳的,因其能确保药物仅在小肠内溶解,从而避免了阿司匹林损伤胃黏膜的副作用。
许多仿制药的辅料成分是通过仪器反向分析得出的,其准确度难以控制。
许多阿司匹林的仿制药因淀粉辅料溶解过快,导致药物在胃部迅速释放,而非在肠道缓慢释放以维持全天药效,从而显著降低了治疗效果。
再以药品生产工艺为例,原研药的生产工艺通常属于商业机密。仿制药生产商则需依据公开文献和专利信息进行工艺调整。
在药物的涂层工艺中,不同涂层设备会产生不同的涂层效果。若涂层过程中压力不均匀,或涂层液的流速与温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药物片剂的涂层厚度不均。
以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硝苯地平为例,该药采用多层结构设计以确保释放速度,包括半透明包衣层、助推层和含药层,并通过激光打孔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部分仿制药因工艺稳定性不足,可能出现包衣不均匀或膜厚度控制不佳的问题。
释放速率与原研药存在显著差异。生产工艺通常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可能影响其稳定性、溶解速度、释放方式及生产成本。完成辅料和生产工艺的优化后,还需解决药品质量控制问题。
生产环节中,温度、湿度的控制以及净化要求等因素,均会影响仿制药的最终疗效。
制药既是科学也是工业,细微的差异便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仿制药行业本就以薄利多销为特点,近年来众多药企纷纷致力于降本增效。这些削减的成本,往往需要在药品原料和生产工艺上精打细算。
对监管机构而言,仿制药数据的可信度始终是普遍存在的国际性难题。
在仿制药领域,有一份著名的调查报告《仿制药的真相》。该报告由《财富》杂志记者凯瑟琳·艾班历经十年调查撰写而成,重点讲述了印度乃至全球重要的仿制药企业兰伯西与美国药物监管体系之间的故事。
这家仿制药企业仅在美国市场年订单额就达30亿美元,并定期接受FDA检查。
兰博西公司为追求数据表现,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其向FDA提交的报告中,仅约半数数据与实际药物相符,其余报告数据均属伪造。
其中造假的手段包括以低纯度成分替代高纯度成分进行药物生产,并篡改药物检测参数,使杂质超标的配方得以通过检验。
将原研药研磨后装入胶囊,以替代自有药物进行检测,篡改生产检测数据,伪造数据,修改日期,并对文件进行造假等行为。
除此之外,部分仿制药厂未能遵守基本的GMP生产标准,甚至导致药物中混入玻璃渣、金属或灰尘等杂质。
这也是许多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像前段时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在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中,出现多份数据雷同的现象,就让不少人对仿制药产生警惕心理。
虽然最终结果是一场乌龙事件,但在集采降价的关键时刻爆发,难免引发公众对仿制药疗效的担忧。
原研药是否必然优于仿制药?事实并非如此。
许多仿制药在原研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原研药的疗效。例如,部分原研药采用常规制剂形式,需每日多次服用,而仿制药企业将其改良为缓释剂型,既减少了服药频次,也降低了药物副作用。
一些制药企业通过对药物分子特定基团的修饰改造,解决了原研药的缺陷,从而开发出疗效更优的新药。
业内通常将这类药物称为”me better”药。以阿奇霉素为例,它是在红霉素原研药的基础上改良而成,通过引入一个氮原子形成15元内酯环结构。
这一结构改造使阿奇霉素更易被胃肠道吸收,并具有更持久的药效。虽然这种程度的分子改造已超出仿制药范畴,可以申请创新药专利,但其研发起点仍源自原研药。
原研药优于仿制药并非绝对规律,而仿制药本身也不应被抵制。相反,我们应推动仿制药的发展,这不仅是患者的经济选择,更是促进药品公平性和医疗普及的重要举措。
但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沦为一次性评价,对于仿制药的监管应当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
只有仿制药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与安全性能够与原研药保持一致,才能在医疗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每位患者受益。
文章来源:「来源见截图水印」
进口药如何买对不买贵?
每到秋冬交替或者开学季,支原体肺炎就容易“卷土重来”,不少家长在去年秋天的那一波集中爆发后开始格外关注:阿奇霉素还有用吗?听说进口药更靠谱,可去哪儿买?
今天就从医学角度,把这些问题聊明白。
一、阿奇霉素真的没用了?
阿奇霉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简称MP)感染的常规用药之一,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类药物通过干扰细菌核糖体的23S rRNA,从而抑制其蛋白质合成,起到杀菌作用。因为口服方便、儿童适用、相对安全,它曾长期是针对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武器”。
但时代变了。现在的阿奇霉素,正在遭遇一个现实问题:耐药。
来自2024年发布的《中国专家共识: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英文版)》汇总数据显示:北京市2008—2012年间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90.6%(280/309);2010—2012年为88.3%(181/205),其中儿童耐药率高达94.3%(83/88);2016—2019年依旧维持在90.94%(1386/1524)。2021—2022年,北京市住院患儿中耐药MP比例更是高达92.7%(482/520)。上海的情况也不乐观,2005—2008年间耐药率为83%,2008—2009年上升至90%。【1】
更扎实的证据来自2024年1月发表在《The Lancet Microbe》上的一项研究:研究团队分析了179例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样本,发现耐药性几乎与流行株型绑定,特别是P1-1型EC1与P1-2型EC2分型,与典型的大环内酯耐药突变(如23S rRNA上的A2063G)高度相关。
这个突变点意味着什么?阿奇霉素原本是精准“卡”在细菌核糖体上的,但突变让这个结合位点发生了构象改变,药物像钥匙对不上锁——自然失效。
所以说,阿奇霉素“失灵”不是个别事件,而是一种正在广泛发生的现实。
但这里要划重点:“耐药”不等于“全无效”,目前还在用阿奇霉素,是另有考虑。
二、支原体感染为啥还在推荐阿奇霉素?
看到耐药率这么高,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那干嘛还开?是不是药不够先进,没跟上节奏?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仍被列为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一线首选治疗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等。这是国家级《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明确给出的治疗路径。
这背后有两个关键逻辑:一是经验积累,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儿科感染治疗中使用历史最久;二是因为常年使用,对于副作用了解清晰,尤其是在8岁以下儿童中。
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虽对MP敏感,但有软骨发育毒性风险,禁用于未成年人;
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虽然同样可以针对支原体,但同样可能有牙齿发育副作用,建议是8岁以下慎用。
因此,最新版指南建议: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如阿奇霉素等)为MPP(支原体)的首选治疗。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是治疗MPP的替代药物。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是治疗MPP的替代药物。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1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2】
也就是说在临床上,面对不同的情况会特殊情况应对,需要给家长告知的那种,但从副作用风险来对比阿奇霉素依然是首选。
那么阿奇霉素“到底有没有效”?关键在于识别。
在2023年诊疗指南中,已明确提出“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概念【2】:
指在接受规范阿奇霉素治疗72小时后仍持续发热、影像学无改善或加重者,应高度怀疑为耐药菌感染,需要及时调整方案。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死磕”阿奇霉素,而是给予一个经验性的窗口期:
如果72小时内退热明显、症状缓解,就继续;如果无改善甚至加重,就迅速调整,避免发展成重症或引发后遗症。
所以临床使用阿奇霉素,并非盲目坚持,而是一种基于儿童群体药物风险与经验疗效之间平衡的“先试、后判”策略。
家长们看到“推荐用阿奇霉素”,不等于“只推荐它”,而是在有限选择下、给孩子更加合适的那一个。
三、以前直接能买进口药去哪了?现在怎么买才靠谱?
很多家长其实都有类似的回忆:早些年小孩子感冒发烧去医院,经常能开到一款大家耳熟能详的阿奇霉素口服混悬剂,外包装清爽、进口批号清晰,也常说“这款效果比较稳”。
但目前很多原研品牌药物逐渐从医院“隐退”了,指南还是那个指南,病原体还是那个病原体,特别是在年幼、反复感染、对药物不良反应敏感的患儿身上,阿奇霉素依然是8岁以下的儿童一线用药。【2】
那问题来了:我们去哪儿买?
这也是在进口原研药退出医院后,大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一开始还是早些年的传统观点,认为现在购买进口原研药是不是只能得去药店碰运气?是不是又卖的很贵?但现在其实早就不用那么麻烦了。
这两年正规平台线上化越来越普及,像美团买药自营大药房这样的自营渠道,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优先选择。我自己也特意在几个主流App上对比过几款不同剂型的进口阿奇霉素的价格,说实话,这家的价格确实是“全网低价”水平,而且也不用薅券、不用拼单,直接就能下单,不用那么费脑子,讲道理都已经忙着给孩子买药的时候还要去费脑子比价格真的是很闹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