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食的“冷”知识,天文科普 | 月食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天文科普 | 月食

在光与影的交织中,造就了这样一个天文奇观。

今年9月7日有月食上演,咱们这就来聊一聊月食背后的小知识和原理,帮你下次看月亮“变脸”时,能指着天空跟身边人侃侃而谈,收获一波羡慕的目光!

地球的影子

先问个问题:你认为地球的影子是由太阳这个点光源发出的光被地球阻挡,在地球背后形成的一个锥形阴影吗?

如果认为地球的影子就是这个锥形阴影的话,那月食就是月球进入了这个阴影区域。我们都知道月光是来自月面反射的太阳光,那按理说月亮进入地球的阴影后应该变得暗黑或者消失不见。然而我们上网搜索月食的图片,可以发现此时的月亮往往是血红色的,而非我们刚刚的猜测,所以这背后一定有更复杂的原因导致了这一天文现象。

因为太阳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一点发光的理想点光源(根本原因是太阳的尺度相对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还是可比的,所以不能被视为点光源),所以地球的影子是分层的,天文学家给它们起了俩专业名称:本影和半影。简单而言,本影就是地球完全挡住太阳光的核心黑区,半影则是半侧光线被遮挡,半侧光线没有被遮挡、光线比较暗的“外围区”。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太阳、地球与地球的影子的关系示意图(非实际比例)

地球本影长度大约137万千米,下面这张图与实际比例相仿,大家可以将地球、月球、地月距离的尺度与本影尺度建立一个基本的大小概念。可以看到在当前日地距离、地月距离的尺度下,月球的直径与地月轨道处本影的直径在一个数量级,本影之外便是半影,所以在月亮依次穿过地球半影、本影、半影的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地球、月球与地球本影的关系示意图(接近实际比例)

如果想要更直观地看到本影和半影的样子,大家可以在发光面积比较大(不能被视作点光源)的灯下放置一个不透明物体,可以观察到在影子的外围,有一圈没有那么暗的阴影,这就是半影。

血月何来

现在让我们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为啥月食时月亮会变成血红色,而不是笼罩在地球的阴影中黯淡无光?这背后全是光线与地球大气的奇妙互动。

我们认为本影区是地球的阴影基于一个假设,即地球是一个边界清晰的刚性球体,恰好通过地球边缘的光线沿直线传播。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地球周围包裹着一层大气,大气的折射率高于真空,所以会发生折射,于是一部分光线离开原来的直线路径,转向了原本黯淡无光的本影区域。此外,光线在经过大气时会与大气分子发生散射,大气中的大多数气体分子尺度在1nm及更小尺度,而太阳光中的可将光波长在380-750nm,满足瑞利散射发生的条件:光线的波长远大于微小颗粒或分子的尺寸。瑞利散射会将原本定向直线传播的光线散播到空间中各个方向上,各个方向散射光强略有不同,具体情况见下方示意图。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瑞利散射光强与散射角的关系

图源 知乎

瑞利散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也就是波长短的光散射更强烈,因此大部分蓝光和紫光都被散射到四面八方,消散到太空或照亮了我们的天空。最后剩下更多的是波长较长的红光成功地穿透了大气层,并经过大气层的折射,改变了原本的路径,使其弯折后照向了原本处于地球阴影中的月亮。这些光线再在月亮表面反射,反射向地球的一部分进入观察者的眼睛,所以大家看到的就是红彤彤的血月。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瑞利散射光强与波长的关系

图源 网络

而在半影和本影的交界地带,情况又不一样了,这里的光线会经过臭氧层。臭氧对可见光波段均有吸收,但是吸收强度的极小值出现在390nm左右的蓝光,这么一筛,穿过臭氧层剩下的光线就是蓝光,于是月食部分的边缘多了条淡淡的蓝色弧带,看起来十分壮观。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臭氧对光的吸收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图源 网络

下图是摄影师Chris King Studio在Oklahoma City历经五小时,利用相机 望远镜的配置记录的高分辨率月食过程,蓝色光带清晰可见。

左右滑动查看细节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月亮从本影半影交界地带进入本影

by 小红书@Chris King Studio

月食的条件

说到这,肯定有人疑惑:既然满月时月亮和太阳、地球差不多成一条线,那为啥不是每次满月都有月食?

天文学上把地球绕太阳转的轨道叫黄道,月亮绕地球转的轨道叫白道,这两个轨道并不是完全重合的,而是有个大约5°的倾角——相当于两个平面稍微错开了一点。所以只有当满月且月亮刚好跑到黄道和白道的交点(也就是黄白交点)时,三者才能精准排成一条直线,月亮完全钻进地球本影,太阳系由内及外依次是太阳、地球、月亮,这时才会出现月全食;要是月亮离交点稍微远一点,只钻进一部分本影,那就是月偏食啦;要是偏离过多,本影和半影都没有进入,那就没有月食。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月食或日食时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月球过高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月球过低

月食的频率

还有个冷知识:每年至少会有两次月食,这又是为啥?

我们先搞懂俩概念:“升交点”和“降交点”。简单说,月亮绕地球转时,从南向北穿过黄道的点叫升交点,从北向南穿的叫降交点,这两个点统称为上文说的黄白交点。假设月亮轨道不进动(其实月亮轨道会慢慢绕地球转,也就是所谓的进动,周期约18.6年),月亮绕地球一圈是一个月,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那发生一次月食后,地球得绕到太阳对面,差不多要6个月,所以下次月食大概率在6个月后。

但实际情况更复杂:每个月天数不一样,地球还在不停公转,加上月亮轨道会发生进动,所以两次月食的间隔会在5-6个月之间浮动,最短就5个月。这么算下来,一年里月食最少2次,最多3次。

月食的过程

过几天(2025年9月7日晚至2025年9月8日凌晨)就有月全食,我们这里从NASA网站获取了这次月食的时间表,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图源 NASA

可能有人看着这些食象的名词头大,别急,我们来翻译一下:

●半影食始:月亮刚碰到地球半影的边缘,开始进入半影区;

●半影食既:月亮完全钻进半影区,这下能明显看到月亮暗了点;

●初亏:月亮碰到本影的边缘,开始进入核心黑区,月食正式开场;

●食既:月亮完全钻进本影区,月亮完全变成红色(月偏食没有这个过程);

●食甚:月亮跑到本影区域中间,是月食最精彩的时刻 ;

●生光:月亮开始离开本影区,边缘重新亮起来(月偏食没有这个过程);

●复圆:月亮完全离开本影区,血月阶段结束;

●半影生光:月亮开始离开半影区;

●半影食终:月亮完全离开半影区,整场月食落幕;

下面的结合示意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名词。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月食过程示意图(非实际比例)

这是摄影师@Simon想去冰岛2022年11月8日拍摄于上海外滩的月全食,延时摄影很好地展现了月食的各个阶段。

关于月食的“冷”知识

▲ 月食全过程

by 小红书@Simon想去冰岛

最后再补个知识点:最大食分是衡量月食期间月球深入本影程度的指标——月全食的最大食分≥1,月偏食的<1。而且计算方式也不一样:月偏食是食甚时月亮进本影的直径和总直径的比值,月全食则是本影直径和月亮直径的比值。

读罢,下次看月食,大家也可以指着月亮给亲朋好友们科普这些知识,我们也希望以上的科普对各位有所帮助,有疑问或者发现错误的也可以在评论区指出,我们一起讨论。

撰稿 | Iris WOOF

图片 | WOOF Chris King Studio Simon想去冰岛

未标注图源或作者的图片均为WOOF绘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 | WOOF

初审 | alpha_gozero Pz.

审核 | BetelgeuseNebula 曳涂 illureion

审核发布 | WOOF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