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察被诱骗至柬埔寨诈骗园区、中国男子抵柬5小时内遇害、女性在机场附近遭绑架……这些真实案件正在撕裂一个长期被误解的东南亚国家。
“金边机场到达厅的玻璃门上,贴着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的警示——‘警惕网赌电骗陷阱’。”一位刚从柬埔寨回来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机场外,每双看似友善的眼睛都在打量着你,仿佛在评估你的价值。”这是2025年的柬埔寨,一个被部分自媒体冠以“白人寻欢天堂”称号,却正在经历系统性犯罪危机的国家。
01 标签起源,片面叙述怎样形成
“白人寻欢天堂”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但却是片面和过时的。这一标签最早由部分自媒体账号在2021-2022年间提出,其中卢克文等账号称东南亚为“白人屌丝寻欢天堂”,强调西方游客在柬埔寨的性旅游现象。
这种叙述确实抓住了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法国殖民时期遗留的“黄赌毒”产业曾被部分西方游客利用,形成了某些特定区域的特殊旅游业态。
但2025年的现实已经完全改变。柬埔寨更突出的风险不再是特定群体的“享乐”,而是无差别的高危犯罪活动——包括诈骗、绑架和网络...相关的暴力犯罪。
02 犯罪现实,数据揭示惊人真相
2025年的柬埔寨犯罪模式已经高度系统化。诈骗集团采用“诱骗-转运-禁锢”标准化流程,通过伪造紧急事件(如家人车祸)突破心理防线。
香港警员案件暴露其无差别作案本质——连训练有素的执法人员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数据显示,柬埔寨53个电诈园区年产值已占该国GDP的27%,形成了庞大的灰色产业链。这种经济规模意味着犯罪网络与地方权贵的深度勾结,也解释了为何这些犯罪活动能够长期存在且难以根除。
受害者不分国籍,但经济困难者、年轻女性、夜间活动者最易被锁定。2025年发生的多起案件中,有欠债警员、抵柬5小时内遇害的中国男子,还有在金边机场附近被诱骗绑架的中国女性。
03 风险分布,时间地点高度规律
犯罪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明显规律。绑架案多发于晚8:30左右,机场和酒店周边是高风险区域。西港、波贝等地的电诈园区更是致命案高发区。
交通意外同样构成重大威胁,摩托车事故致死率高达68%。女骑手超车失控遭卡车碾压的案例提醒着人们,这里的危险不仅来自犯罪,还来自基础设施的不足。
中国驻柬使馆多次发布风险提示,要求公民警惕“包机票”“月薪过万”话术,避免夜间单独出行。这些警告基于大量真实案例,而非理论上的担忧。
04 政府应对,打击措施与局限
面对严峻形势,柬埔寨政府也采取了行动。2025年7月,洪玛奈下令清剿电诈园区,一次性逮捕1300余人。这显示了官方态度,但也反映出问题的规模之大。
这些打击行动往往效果短期有限,犯罪网络很快会转移或改变模式。深层问题在于贫困、腐败和犯罪率之间的复杂关联,这些不是单次行动能够解决的。
系统性犯罪土壤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包括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和国际合作。目前来看,柬埔寨在这方面仍有很长路程要走。
05 认知转变,从标签到现实
必须认识到,柬埔寨的危机是系统性犯罪土壤,而非特定人群的“特权”。安全与否取决于风险意识与行为选择,而非国籍或肤色。
“白人寻享天堂”的标签不仅片面,而且危险,因为它可能给人错误的安全感,认为某些群体会受到特别保护或优待。
现实是,每个人都面临相同风险,都需要采取相同级别的防范措施。区别只在于,有些人更可能成为目标,因为他们对风险缺乏认识。
金边街头,霓虹灯依旧闪烁,但背后隐藏的不再是殖民时期的放纵文化,而是更为危险的跨国犯罪网络。那些听说柬埔寨是“寻欢天堂”而前来的游客,很可能成为诈骗园区的新“资源”。
柬埔寨警方在西港突击检查时,发现一份诈骗团伙的培训手册上写着:“每个人都有价格,关键是找到他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