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9月8日,一条微博炸了:
某公司实习生干了一周,工资是——5个桃子。
照片里,五个毛茸茸的桃子躺在工位上,像一场无声的讽刺。
评论区瞬间炸锅:“我实习发了个笔记本”“医学生倒贴学费”“打扫捡到1块钱被当工资”……
这不是个案,而是一代年轻人的集体创伤。
我们总说“实习是学习”,但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了企业白嫖的遮羞布?
“五个桃子”事件的本质,不是荒诞,而是“劳动定价权”的彻底失衡——
企业用“机会”绑架尊严,用“经验”置换报酬,把年轻人的青春,当成可以零成本试用的耗材。
一、实习,到底是什么?
实习,不是“免费打工”,而是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性劳动契约。
它既有学习属性,更有劳动属性。你写方案、做PPT、跑客户、值夜班——这些创造价值的工作,早已超出“观摩学习”的范畴。
可现实中,许多企业只强调“学习”,却回避“报酬”,把实习生当成“非人”存在:
医学生实习要交钱;
律所实习生零薪;
主播签“保底工资”合同,结果KPI不达标,一分钱拿不到。
当“实习=免费劳动”成为潜规则,公平就死了。
二、为什么我们越“努力”,越被剥削?
微博上,一位医学生晒出实习缴费单:“交8000元,倒贴上班”。
一位法律实习生说:“干了两个月,老板说‘能来实习是你的福气’。”
这种“感恩式压榨”背后,是结构性的权力不对等:
企业掌握“留用”生杀大权;
学校默许“实习为先”;
学生害怕“得罪人”失去机会。
于是,沉默成了最划算的选择。
可代价是:年轻人开始相信——“我的劳动不值钱”。
三、从“镀金”到“倒贴”,实习怎么变味了?
十年前,实习是“镀金”。
如今,实习是“赎罪券”——你要先证明自己“够廉价”,才配被录用。
这种扭曲,源于就业市场的严重失衡。
当100个人抢一个岗位,企业自然敢说:“爱干干,不干滚。”
而高校就业率压力,又迫使学校与企业“合作”,默许零薪实习。
实习生,成了劳资博弈中最脆弱的一环。
四、企业要的不是“人才”,是“耗材”
很多企业招实习生,根本不是为了培养人,而是为了:
填补正式员工不愿干的脏活累活;
用短期人力降低运营成本;
测试“能不能白干”的底线。
就像网友吐槽:“交钱实习、不包吃住,比农民工还惨。”
可农民工至少有《劳动法》护着,实习生呢?
法律模糊地带,成了企业钻空子的天堂。
五、谁在纵容这场剥削?
角色
行为
后果
企业
实物抵薪、零薪、倒贴收费
直接剥削
高校
为就业率妥协,不监督实习报酬
间接共谋
学生
因恐惧失去机会而沉默
系统性失声
这不是一个人的恶,而是一套共谋机制。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执行规则”,但正是无数个“小恶”,堆成了系统的不公。
六、为什么维权这么难?
法律漏洞:
《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报酬应以货币形式支付。
但 enforcement(执行)太弱,企业违法成本几乎为零。
证据难留:
没有劳动合同,工作记录靠截图,维权举证难如登天。
心理压迫:
“你只是实习生”“别矫情”“外面一堆人等着”——
这些话术,专治一切维权冲动。
七、实习生的“朋友”与“敌人”
朋友:@法治四川、@河南共青团 等政务账号;高校就业办;联合维权的同龄人。
敌人:把“吃苦”当美德的企业文化;鼓吹“先干活后谈钱”的毒鸡汤;沉默的大多数。
真正的出路在哪?
个体觉醒:
记住——你不是来乞讨机会的,你是来交换价值的。
保存工作记录、沟通截图、实物照片,随时准备维权。
联合行动:
一个人发声是噪音,一群人呐喊是风暴。
联合其他实习生,通过学校、劳动监察部门施压。
制度变革:
推动将“实物抵薪”纳入“恶意欠薪”黑名单;
建立高校实习薪酬兜底机制,谁违规,谁断招生。
“五个桃子秤得出重量,却秤不出青春的价值。”——网友@金温江
是啊,五个桃子值不了多少钱,但它照见了一个时代的病:
我们一边高喊“尊重人才”,一边把人才当免费耗材。
朋友,请你务必要转发这篇文章,
不是为了愤怒,
而是为了告诉那个正在默默忍受的实习生:
你值得被支付,值得被尊重,值得拥有尊严的入场券。
劳动不该被羞辱,青春不该被秤量。
只有当我们不再为五个桃子沉默,公平,它才会真正醒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立马删除!)
文章完
若喜欢此文,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别走开!下一篇,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