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云南曲靖市荷叶村发生的一起恶性案件,隔了一个月又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
2025年7月7日凌晨,云南省罗平县荷叶村少女小涵在回家途中被同班同学蒋某杀害。
当日凌晨3点,在外地打工的小涵父母接到了老家民警打来的视频电话,他们一眼就认出视频里躺在地上的女孩就是自己的女儿小涵。
荷叶村两位少年在回家路途中,在墙边小渠旁,发现了小涵的尸体。
这里路面狭窄,晚上灯光昏暗,距离小涵的家有两百米左右。
小涵的爸爸方永坤从警察口中得知,案发第一现场并非村民发现小涵尸体的水渠旁,而是在方家门前的这条小路上,距离他们家门口仅100米左右。
可这100米,却成了她与世界的生死鸿沟。
相信每一位父母看到这个新闻都会揪心不已。
这个女孩为什么会死于回家的路上?背后的隐情,值得每一个父母警惕。
悲剧的根源:性教育缺失,让孩子成了“无知的危险者”或“无助的受害者”
7月6日晚,小涵在女同学亲戚家玩,晚上11时30分左右,小涵和女同学准备回家,蒋某某主动提出护送。
当晚,蒋某某先将小涵的同学送到家,接着送小涵回家,途中,蒋某某欲性侵小涵,遭到小涵反抗,蒋某将其锁喉致死。
行凶结束后,他并未罢手,反而拖拽小涵的身体走了一段路,最后将小涵的遗体遗弃在离家200米的路边。
蒋某的恶行,本质是性认知扭曲的极端爆发:
他既不懂得“性是建立在双方自愿与尊重上的亲密关系”,也不明白“侵犯他人身体会带来怎么的法律后果”。
不由得想起江西乐平小区电梯猥亵事件:14岁男孩施暴,7岁女童受惊
2024年11月2日,江西乐平某小区,7岁女童独自进电梯后,14岁刘某某跟进并站其身后。
电梯运行中,刘某某先碰女童后背,电梯门开时突然捂其口鼻并关电梯门,女童挣扎后疑似昏迷。
约两分钟后电梯到一楼,刘某某抱女童出梯,因被路人撞见心虚逃离。
事后女童受惊,变得沉默,夜间常做噩梦。
还有2021年,重庆某中学14岁女生被同班男生多次性侵,因羞耻和恐惧不敢告诉家长,最终在家中服药自杀。
事后调查发现,男生曾多次在QQ上发送露骨信息,女生因“不知道这是犯罪”而未反抗、未求助。
这背后,是施害者不懂“尊重”,受害者不懂“反抗”,家长不懂“教育”;是整个成长环境对“性教育”的集体回避。
孩子问你“我从哪来?”家长敷衍“捡来的”,
孩子好奇身体差异,家长呵斥“不许问”。
很少提起“隐私边界”“尊重他人”“危险防范”。
其实这种“回避式教育”,没让孩子远离“性”,反而让他们陷入两种危险:
要么像蒋某一样,因无知变得肆无忌惮;要么像小涵一样,因懵懂错失保护自己的机会。
先搞懂“性是什么”:别让“羞耻感”遮住孩子的眼睛
提到“性”,很多父母把“性”等同于“肮脏、见不得人”:
你知道吗?若父母自身觉得“性”是羞耻话题,会在言行中传递这种态度(如孩子问“身体差异”时回避、斥责),导致孩子从小对“性”产生负面认知,遇到问题不敢向父母求助。
有的父母呢,会给孩子讲“生殖器官名称”“月经怎么处理”,却不聊“怎样尊重他人身体边界”“情感里的责任是什么”,会让孩子对“性”的认知片面,缺乏自我保护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还有的父母回避讨论“性”,却忽视孩子可能从网络、同伴口中接触到错误信息(如“随便摸别人没关系”),反而会让孩子形成扭曲的性认知,增加受伤害的风险。
性从不是肮脏的,而是“关于身体、情感与责任”的综合认知,作为父母的我们得跟孩子说清楚:
从生理上看,它是“身体的一部分”:是男孩女孩不同的生殖器官,是青春期的第二性征(比如女孩来月经、男孩变声),这些都是正常的身体发育,没什么不能说的;
从心理上看,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有懵懂的欲望,不是“坏想法”,而是成长的正常阶段,但这种情感需要被引导——好感不等于可以强迫对方,欲望需要被“责任”约束;
从社会层面看,它是“边界与尊重”:任何涉及“性”的行为,都必须满足“双方自愿、年满法定年龄、不伤害他人”三个前提,强迫他人、侵犯隐私,本质是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底线。
只有先打破“谈性色变”的枷锁,家长才能坦然地给孩子讲“性”,孩子才能对“性”建立正确的认知。
家长该怎么教?性教育不是“一节课”,而是“一辈子的沟通”
性教育从不是等孩子“长大再说”,而是要跟着孩子的年龄“循序渐进”,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把“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的种子种进心里:
1. 幼儿期(3-6岁):先教“认识身体,守住隐私”
别用“小JJ”这种模糊的词,直接教孩子正确的器官名称——知道名字,才能在遇到侵犯时清晰表达;
用绘本或玩具告诉孩子:“背心和内裤盖住的地方,是不能让别人随便看、随便碰的;如果有人要碰,一定要大声说‘不’,然后马上告诉爸爸妈妈。”
2. 学龄期(7-12岁):再教“分辨危险,拒绝边界”
结合生活场景聊“安全”:比如孩子和同学出门,告诉他们“去哪里、和谁去、什么时候回,一定要提前跟家长说”;遇到有人提出“单独去偏僻的地方”“做奇怪的动作”,要立刻拒绝并离开;
别回避“异...往”:告诉孩子“和同学玩很正常,但如果有人对你动手动脚,哪怕是认识的人,也不用怕得罪他,安全最重要”。
3. 青春期(13-18岁):最后教“理解责任,敬畏底线”
坦诚聊“亲密关系”:不用回避“爱情”和“性冲动”,但要明确告诉孩子:“青春期的好感很美好,但真正的喜欢是‘尊重’,不是强迫;任何涉及性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身体,还可能触犯法律——就像荷叶村的悲剧,一时的冲动,会毁掉两个人的人生。”
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像小涵独自在家、和同学出门,家长哪怕在外打工,也要每天和孩子聊聊“今天和谁玩了、发生了什么事”——不是“监视”,而是让孩子知道“有任何问题,爸爸妈妈都在”。
小涵的100米回家路,本不该成为终点。
如果蒋某早知道“侵犯他人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小涵早知道“怎样在危险中保护自己”,如果家长早一点把“性教育”当成“安全课”——很多悲剧,其实都能避免。
写在最后
性教育从不是“教孩子怎么谈恋爱”,而是教他们“怎么做人”:懂得尊重他人的身体,懂得保护自己的安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堂课,家长不教,社会就会用最残酷的方式“补”——而这种“补课”,我们谁都承受不起。
点卡片关注我
了解更多育儿方法
育儿愈己
你好!我是育儿愈己,
一边陪着家里的青春期男孩成长
一边用30年教育经验帮更多家长避坑,
感恩能在这里遇见你 ❤️
如果你也在育儿路上有点迷茫,
欢迎来链接,咱们一起交流,
互相取暖,轻松陪娃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