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天读懂秋天的怀念,在秋天读懂《秋天的怀念》

周末拿起孩子的语文书,读到《秋天的怀念》,惊觉语文没有一篇课文是充数的,只是当时忙着赶路。有些情感太重却落在了太轻的年纪……

在秋天读懂秋天的怀念

在秋天读懂秋天的怀念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你永远不会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可真当你走过他的路时,你连路过都觉得难受。

母亲总是小心翼翼护儿女周全。身体的不健全不是母亲造成的,虽然自己百般厌弃情绪不稳定,但是母亲何尝不是更觉亏欠,内心双倍折磨,打在儿身,痛在母心千万倍。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同史铁生一样,年轻时候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对父母倔强与蛮狠过,那些随口而出的顶撞像埋在田里的种子,暗暗地生长着,许多年后变成尖利的刺,每每想起,扎得我们莫名的心疼。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很难想象这个画面在他脑海里反复过多少次,在诀别与写下这行文字之间,有多少心痛,悔恨,回忆,和眼泪在深夜里折磨过他,比残缺的身体更加残忍的剥夺。

生命如此之轻,走的人孑然一身,生命的影子却如此之重,压在胸口,每一次用尽全力的呼吸都是在提醒,承受是活着的代价。

“好好告别”似乎只出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真正生活里,离别都是突然的,无声无息的,不经意间就发生了,让你措手不及,追悔莫及也是无用。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一个普通人为人母便是有了软肋,她的生活她的人生不再以她为主角了,她也不再是为自己而活了。当为人母之后,才知道这句话带了多少遗憾和不舍。

都要好好活着呀,哪怕正在遭受苦难,哪怕觉得前途黯淡无光,但是被不幸掩盖的光亮总有一天会再次洒到我们身上。我们还有家人、有朋友,有许许多多念着我们的人。

“又是秋天”重复的不是简单的季节,而是创伤记忆的强迫性重现与最终克服。

当妹妹推着轮椅"仿照母亲当年的样子"时,时间产生了奇妙的叠印效应——过去未完成的救赎在当下得到了延续。

人类的创伤记忆既需要直面,又需要转化。而"好好儿活"这个朴素至极的遗言,正是在这种时间叠印中获得了超越性的力量——它不再是日常的劝慰,而成为对生命绝对价值的肯定。

三十多年后再读《秋天的怀念》,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直击心灵的震颤。

在这个习惯性回避痛苦的时代,真正的圆满不在于否认生活的残缺,而在于学会在残缺中看见完整的光芒。就像那秋日里怒放的菊花,它的美不在于花瓣的完美对称,而在于即使知道寒冬将至,依然选择全力绽放的生命姿态。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一篇关于死亡与残缺的散文,最终留给读者的却是如此丰盈的生命力量。

写作和阅读,永远是人类最好的交流方式。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记得关注➕点赞,

每晚十点一起阅读,走进自己的内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