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上声言,将寻求通过与中方领导人会晤,谈判解决美国农民对中国的大豆出口挑战。大豆,作为中美贸易谈判里面最重要的议题之一,重新成为双方谈判的关注点。
尽管很多人对中美围绕着大豆问题的谈判寄予厚望,但需要清醒意识到的是,大豆作为一种中方对美谈判杠杆,尤其是相比于稀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相比于稀土,大豆属于一种锦上添花的谈判杠杆。
稀土之所以如此强力地从根本上改变特朗普对华关税政策行为,就在于其属于一种一击致命的谈判工具,当中国开始限制稀土对美出口的许可时,美国企业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相当多的工厂甚至到了活不下去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稀土政策可以决定相当部分美国经济的生与死,这是特朗普政府无法逃避的威力。
大豆则不同,大豆属于一种锦上添花的工具,中国的大豆进口政策固然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美国农民的生意,但这并不是毁灭性的,美国大豆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也远不能与汽车、半导体等关键行业相提并论,更美国经济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尽管大豆出口问题具有不可低估的政治影响力)。
因此,大豆相比于稀土,对特朗普政府来说,更像是一种有则更好的诉求,而非稀土那种无则必死的要命符,相比于稀土之剑顶在脑门上的死亡威胁,大豆作为一种可口甜品的政治影响力要打一些折扣的。
另一方面,大豆作为一种主要集中于政治影响的谈判杠杆,更能够在临近选举的时刻产生影响力,在非选举阶段则要重要性略有下降。
在2018年的中美大豆-关税谈判中,当中国启动大豆交易的杠杆时,特朗普政府越远离中期选举投票,对华谈判态度越强硬,但越接近11月初投票时刻,特朗普政府越努力寻求与中国妥协,是以,大豆的影响力主要是基于政治,而这意味着越接近选举投票时刻,迎合选民的重要性越高,大豆的杠杆效应就会越好——稀土则任何时刻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所以,正是基于大豆交易的两种相比于稀土的局限性,在2018-2020年中美贸易谈判中,大豆交易对美国政府尽管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但也遭遇了多次波折,最终在关税问题上,大豆对美国关税的降低幅度也相对有限。
基于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当特朗普政府重启大豆谈判后,中美之间的交涉成果或许会有,但恐怕很难获得像稀土那般令人印象深刻的幅度。
(点击即可)
语音节目系列
《》
《》
《》
《》
《》
《》
《》
《推荐节目:》
《》
欢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点击二维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