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帮扶人员吃饭打白条 欠2.8万,帮扶人员吃饭打2.8万元白条不奇怪,奇怪的是欠款四五..

7月24日,河南商水县的苏女士爆料反映,她的父母原本在当地开餐馆,四五年前县粮食局的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时经常在餐馆吃饭,打下了68张白条,共计餐费28285元,讨要5年未果。

据称,当天报道此事两个多小时后,她的父母就收到了白条上签字最多的两个人的转账,其中2人除了支付自己所签白条欠款外,还帮其他3名签字人支付了欠款。欠款已全部结清,他们已交还了所有白条。

白条签字人之一的陈某表示,因为单位走流程需要时间,为了及时解决问题,他们个人已经垫钱结清了餐费。他同时对此事表示了歉意,说因为单位领导变更,他们作为签字的工作人员,有些工作上可能做得也不到位,所以现在先垫钱把这个餐费结清,也感谢记者关心此事,“人家只是一个小饭店,确确实实不容易,现在因为舆论压力,才把这个事情解决了,感觉到很惭愧。”(极目新闻7月25日报道)

不论叫白条,还是叫记账,惯例是季度、半年或者一年结清,很少有拖欠四五年的。

事件当事人,也就是白条签字人是在媒体报道事件,显然在当地有关部门甚至是地方领导关注此事后,才主动结清欠款的。所以,尽管白条签字人之一的当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话说得很客气妥帖,但仍然不能更改此前欠账四五年的事件基本性质。

自然,做错了事,受到媒体、舆论关注,能给出正确态度来认识事情,这要比其他有些事情中的当事人抵赖、耍官威要好上太多。

如前述,媒体报道事件后,白条签字人很快结清账目,按照常理,这肯定是当地有关方面介入关注、督促的结果。但事情却不能借此结束。

首先是这笔欠款究竟为何产生?是不是合理的工作餐支出,如果不是,当地有关部门就应当启动调查,对于欠款多年的责任人给予处罚。

如果属于正常、合理的工作餐支出,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的餐标,但涉事单位或当地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处理这方面的报销需要,以至于拖欠了四五年,这就应当启动对报销工作的责任部门、责任人的问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兵马消耗的粮草都用完四五年了,结果报销还未到位,这不是给下乡帮扶等重要工作扯后腿吗?

事实上,了解县乡两级基层机关运作情况的朋友大抵清楚,与“人”、“财”、“项目”无关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基层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不仅经费配置很低,而且这样一笔钱往往也很难到位、很难报销。一些时候,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经办人员,被迫要与当地管钱的单位连续“公关”、交涉。

下乡帮扶以及很多基层单位的本职工作,可能花费不多,但类似于车费、油费、过路费以及工作餐费用,一旦因为工作任务的交叠、增加,就可能造成相关单位不堪重负。

而在很多地方,一些时候,“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领导要展示新思路、安排新举措,就会调动县域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从事大量新增的项目工作、临时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增加原本并无经费配套——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不可能以经费没到位,拒绝工作,因而很多款项、支出就是这样欠下的,有些是以基层工作人员自行垫付的,有些则是类似于此事中的白条、记账等形式,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成本代价转嫁给了商家和百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