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关注我,解锁500强外企职场干货
2011年我大学毕业时,进入的那家外企名气和规模很大,但是起薪不高。第一天报到完毕后,直属上司把我叫进了办公室,和我聊了十几分钟。我记得他说过一句话:我们公司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又不是上市公司,不会轻易裁员。
那一年,距离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才刚过去三年,就业职场虽然开始复苏,但仍然心有余悸,我自然听得懂他想说什么。
那时我对【上市公司】和【裁员】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很明白,我没有多问,但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心头,每次看到新闻里一些公司因为股价暴跌、业绩不达预期而宣布裁员XXX人,又会让我陷入思考。
后来因为炒股学习了一些财务知识,也亲身经历过所在的东家是上市公司,因为业绩不及预期而突然宣布裁员,也慢慢想理解了其中的逻辑。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察,分享给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准确的说,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都会裁员,并不会因为公司没有上市就不裁员,只是他们裁员的动机稍微有一些不同。
先叠个甲,以下并不绝对,公司可能会管理层和基层员工都裁,但是上市和非上市公司侧重点不一样。
一、上市公司:注重裁员数量而非质量
上市公司对于headcount(员工总数) 更为敏感,因为这是一个直接写在财务报表里的数字,股东很容易通过这个数字来计算【人效】。经营情况恶化时,大规模削减数量庞大基层员工就可以显著减少 headcount,以迎合市场预期,向金融市场传达出削减成本、提升效率的决心,即使人均薪酬成本的下降并没有关系也没关系。
裁掉数量不多高薪的管理层岗位,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不明显,所以相比之下他们的裁员更注重数量而非质量。
此外,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要发布财报,也就意味着短期必须给股东一个交代,通过大规模裁员来削减成本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手段。
二、非上市公司:注重裁员的性价比
对于非上市公司,没有定期信息披露的要求,他们注重的是里子。裁员的话讲究性价比,裁掉一个高薪的管理层节省的成本相当于裁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基层员工。
很多时候一个管理层的薪资可能比整个团队加起来还多,比如一个财务经理年薪可能100W,下面财务主管年薪40万,财务主管下面三个会计,年薪分别十万。这时候要裁员的话,要么裁掉财务经理,要么裁掉财务主管,留着干活的牛马就行。
其实很多时候,企业并不真正需要那么多管理人员。很多中层岗位的设立,并不是真正出于职能需要,而是因为在经济景气、业务扩张的阶段,公司不差钱,招人显得理所当然,部门越多、头衔越复杂,越显得企业在快速发展。
一旦经济环境变差,就要裁掉一部分冗余的管理人员,让一个原本只负责一个部门的经理同时兼管多个部门。很多看似必要的管理岗位,其实只是繁荣时期的溢出,而在寒冬来临时,最先被牺牲的也是他们。
推荐阅读:
欢迎加入我的职场知识星球,我已经为300 小伙伴指导过简历、求职、职场方面的问题。
本星球专业回答简历咨询,求职跳槽,职场效率,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以及提供会员专属内容。
老用户续费5折。
【外企黑话系列】
- End -
芬哥全网粉丝50W ,拥有十多年外企经验,机械工程本科,深耕制造业,自学英语进入世界五百强外企,长年在知乎撰写回答,获得知乎英语、职场领域优秀答主认证,多个回答被知乎圆桌、知乎周刊、知乎日报和知乎编辑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