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汤」是什么梗?,处境未变,姿态先行:年轻人怎样用“玩梗”和“寻真”重启生活..

「丝瓜汤」是什么梗?

我们为什么做「青年脉动」?

青年文化热点一直不缺报道,但是很多都停留在现象表层,缺乏深刻洞见,不仅难以启发品牌行动,甚至会将品牌引向歧途。

作为青年文化的长期追踪者,青年志自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基础研究团队,形成了独家的分析方法以及深厚的趋势积累,也一直为国内外各大品牌如腾讯、可口可乐、欧莱雅、雪花、轩尼诗等提供趋势服务。

现在,我们希望通过「青年脉动」这个专栏,把一些有趣的日常发现和各位研究 / 咨询 / 营销从业者分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也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在公众号内回复「青年脉动34」

下载本期报告完整版

景德镇的“鸡排哥”最近火了。卖6元的鸡排,却配上一句“谢谢你推广美食,让我们将美味进行到底”。忙到飞起,却也关注每一位等待的顾客,认真道“马上就是你的,我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让你再等了”,让人忍不住笑着排队。摊位不大,操作也普通,但每一次交互都带着幽默和真诚——认真炸鸡排、耐心回应顾客,还会用小幽默调节气氛。相比通胀贬值的主理人标签,争议不断的标准化预制菜,鸡排哥的小摊像一个可触摸的舞台,让人觉得轻松、亲近又真实。

「丝瓜汤」是什么梗?

鸡排哥的走红,并不是偶然。“买单”不只是为了一份鸡排,更是为“被看见的劳动”“透明的食材”“可触摸的手艺”付费。一方面,人们对消费的诉求早已超越产品本身。鸡排哥在互动中流露的尊重与亲和,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成为比食物本身更重要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浮夸人设营销泛滥的当下,大众愈发推崇踏实专业的行事风格。仅靠包装的 “主理人” 难以获得认可,而鸡排哥将专业落在实处的模样,让人们看到做事的本真,自然赢得好感与鼓励。这背后,是大众对虚浮符号的疏离,以及对真实价值的向往。

商业启示

在消费降级与信任缺失的当下,“真实”正在成为一种备受重视的价值,这种真实不只是品质的保证,更是一种情绪安慰和生活信任感。品牌需要让“看得见的真”成为一种确定性,把透明化的过程、可感知的手艺、普通劳动者的烟火气,转化为有温度、有陪伴感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在信任与共鸣中建立情感连接。

博主@累子的“丝瓜汤”系列家庭短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视频里,父母一再劝说子女喝“丝瓜汤”,完全忽视他们的真实感受。子女愤怒反驳时,父母则归咎于“肝火旺”,并强调“更该喝丝瓜汤”,似乎用这句话证明自己的对。随着剧情不断加入新角色,一个完整的“丝瓜家族”逐渐形成,让网友看到类似的日常家庭场景:表面和平,实则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说法,真正的感受无人被认真对待。丝瓜汤也被延展为各种社交场景下的万能回答,成为虚假的关心和推诿责任的象征。

「丝瓜汤」是什么梗?

“丝瓜汤”的走红,折射出中国家庭沟通中常见的结构性焦虑:人们希望被理解和尊重,但传统沟通模式往往以“说服”或“证明自己正确”为核心,而非倾听真实感受。年轻观众对这种“说了关心的话,却没人真正听”的场景产生强烈共鸣,一方面反映了对虚假关心的敏感,另一方面凸显了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中被忽视的无力感。@累子的短剧通过幽默化、夸张化的呈现,将这种长期存在的沟通僵局具象化,也提供了一种心理出口:观众在笑声中认清了问题,同时获得共鸣和情绪安慰。这背后,是年轻人或现代人对有效倾听、真实互动的渴望,以及对形式化、表面化沟通的疏离。

「丝瓜汤」是什么梗?

「丝瓜汤」是什么梗?

商业启示

在情绪沟通缺口下,年轻人的焦虑与需求不只是物质,而是被理解、被体察、被尊重。品牌在与年轻人对话时,不是急着给答案,而是先让他们有能选择、能表达的空间,例如提供“选项化”而非强加式的关怀,对用户感受与边界保持敏感。另外在社交内容里,以“丝瓜汤”这样的轻梗作为切入口,也不失“理解年轻人真实处境”的亲近感。

“上班基础,下班就不基础”,国庆将至,网友继续玩梗不断。本是时尚博主穿搭建议,却在年轻人手里演变成万能套句。无独有偶,“第X杯敬自己”本是短视频里的小小举杯,却成了职场、婚恋与生活困境的戏剧化出口。看似轻巧的句式、随手举起的杯子,背后是沉甸甸的日常焦虑:穿搭要不显普通、生活要撑得起自己。它们像是为年轻人量身打造的小型舞台——既能把焦虑包装成幽默,也能在评论区收获同类的笑声与共鸣,让沉默的压力有了出口。

这一套“口诀”与“举杯”的流行,是当代年轻人对结构性焦虑的一种轻反叛:明知时尚标准和生活压力不可完全躲避,却拒绝被它们完全规训。通过可复制的句式和仪式感的动作,焦虑在这样的瞬间被折叠、调侃、再创造,变成低成本、可分享的社交货币,也成为自我安慰的心理策略。比起否认或激烈对抗,这种幽默化、模板化的表达更像是“边笑边和解”——既承认焦虑,又与之保持距离,让自己在看似无解的生活里,活得更轻盈一点。

商业启示

年轻人需要的是轻量化的情绪出口。在面对焦虑时,他们并不期待万能答案,而是希望有人能和他们一起承认困境,并用轻松的方式化解它。因此,品牌在沟通中不必营造过度宏大的叙事,而是可以借鉴低门槛、可复制、可二创的表达方式,设计出简洁、易套用的内容形式,让消费者在日常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带入。同时应避免过度娱乐化,而是把它作为一种陪伴式的共鸣语言,帮助年轻人更轻盈地面对日常。

在公众号内回复「青年脉动34」

下载本期报告完整版

撰文:Numbling,redvelvettea

设计:Numbling,Vox

排版:Sam

「丝瓜汤」是什么梗?

「丝瓜汤」是什么梗?

《从赛博伙伴到“邪修”当道:热浪褪去,我们望向另一条路|「青年脉动」2025年第8期》

《从买内容到买能力,当AI成为年轻人的“新水电费”| 2025青年AI观报告》

《2025中文说唱态度报告——说唱爆火,年轻人为何着迷》

点个「在看」,关注我们,设为星标。

更多需求请移步:

了解青年志,关注公众号回复:青年志

查看更多案例,关注公众号回复:案例

如有商务咨询及其他合作,关注公众号回复:合作

如有转载需求,关注公众号回复:转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