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日,在2025年WTT中国大满贯的国庆赛场上,王楚钦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一天三场硬仗,全胜收官。
楚钦在国庆这一天八个小时极限挑战,在12:45 男单1/16决赛,对阵19岁波兰新秀米洛什·雷德齐姆斯基,这是一场遭遇战,楚钦以前从来没有遇上过米洛什。
在这一场比赛中,再次挑战楚钦的大心脏。前两局楚钦11-7,11-4轻松领先后,被对手搏杀战术以12-10拿下第三局、在第四局楚钦因为不公的判罚影响到8-11再丢一局。
决胜局楚钦开局0-3落后时,暂停调整,凭借连续得分反超,最终顶住压力3-2惊现过关。赛后他直言:“赢得有点侥幸,第三到第五局处理球不够冷静,需要总结。”
在18:00的男双1/8决赛中楚钦与林诗栋配合,大比分3-0(11-8,11-5,11-5)横扫瑞典的世界冠军组合卡尔森/法尔克。
这场比赛几乎没有悬念,大石头组合全程压制,发接发和中台相持都占据绝对优势。王楚钦赛后点评:“男双今天执行得很好,林诗栋发挥很突出。”
在20:55 混双1/4决赛 ,与孙颖莎的“莎头”组合大比分3-0(11-4,11-9,11-5)击败陈垣宇/蒯曼。
比赛的首局一边倒,第二局莎头虽遇阻力但关键分把握更稳,第三局莎头再次大比分结束比赛。
孙颖莎直言:“大头第三场状态全开,我更多是辅助。”王楚钦则强调了“沟通效率和技战术的严谨执行”。
从午后到深夜,楚钦的三场比赛跨度8小时,男单鏖战五局几乎耗尽体能,所幸男双速胜为后续的混双保留了一点余力。
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王楚钦坦言:“老了,跟以前打三项感觉不一样,有点说不动话了。”
其实尔东认为,楚钦一开始接受身兼三项,就是认为自己能够承担这个量。
而在采访中说“老了”,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北京站的比赛,被各种针对,人为的恶意制造矛盾造成一些场外因素的干扰,以至于让楚钦心累。
楚钦在昨天的男单和前天的混双两场比赛里,连续因发球被判违规,鹰眼挑战也均失败。
莎莎在前天也是被故意判抛球低于台面,但是看鹰眼莎莎的手是与球台平行,球是高于球台的。
另外,国乒球员在北京大满贯就不像是在主场作战,一群高傲的裁判各种干扰。
昨天的比赛中,陈垣宇决胜局10-9领先发球,被裁判恶意干扰,以至于被打乱节奏。这对于竞技体育来说,裁判都不公允,那么比赛的公平性何在?
楚钦在赛后被问及判罚的情况时,他自证清白:“我自己能清晰看到发球没有遮挡,球的轮廓全程可见。”他认为判罚并不合理,但认为没时间在赛后当面与裁判沟通。
而且楚钦无奈的说:“场上裁判最大,比赛中不能因为一分受到影响。”楚钦的这句话表态明确,自己虽然并不认可判罚结果,但自己只能接受现实。
为此楚钦在当晚男双比赛之前就加练了发球,把安全动作练成肌肉记忆,以减少未来类似争议。
楚钦的这一回应既显示了职业素养,也点出了乒乓球当前的规则模糊问题。
因为国际乒联的发球规定写得明确:接发球员必须全程看到球体,否则即判遮挡。但现实执行中,存在几个模糊地带:
首先是摄像机视角差异,鹰眼回放的角度与运动员实际视野并不完全一致,容易造成解读分歧。
其次就是运动员动作习惯差异,楚钦是左手持拍,击球点靠近身体右侧,而对手的站位也有自己的习惯性,那么遮挡的判定到底应该是什么尺度?
还有裁判员的判罚主观性,在楚钦的两次鹰眼挑战的慢放显示,楚钦的发球轮廓依旧清晰,但裁判与TTR系统仍判罚违规,球迷认为存在主观尺度差异。
而且目前世乒联也没有给出明确清晰的判罚依据,此前楚钦在世乒赛、世界杯多次鹰眼挑战成功,但在中国大满贯却连续两次失败,这种落差本身就足以引发质疑。
前国乒队员把永博、刘丁硕等人公开力挺,强调其发球合规。部分球迷呼吁赛事方公开完整鹰眼视频,避免误判疑云。还有观点直指赛程安排和判罚尺度对中国选手更严苛。
本来科技介入本是为了减少主观,但乒乓球的发球判罚依然存在“临界点模糊”的困境。TTR系统需要量化标准,例如角度、遮挡面积,而不仅仅依赖裁判的肉眼解读。
这一次楚钦的成长也是肉眼可见,尽管遭遇判罚,楚钦没有情绪失控,反而把鹰眼当作“战术暂停”。这体现出心态成熟的一面,也说明他已经学会把场外干扰最小化。
但从长远看,公平和合理制度,才是保障运动员健康和竞技水平的真正基石。